视频加载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写进“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关键任务,是我们党立足发展新阶段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遵循,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始终坚持。 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我国长期走的是一条以增量扩能为主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总体上看,国民经济大而不强。长此以往,资源不可接续、环境不可承载、经济不可持续,必须调整思路、转型发展,从以增量扩能为主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转变,使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着力调整存量。长期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导致部分产业产能快速扩张,钢铁、水泥、煤炭等产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产能严重过剩。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紧要问题。要尊重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稳妥有序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存量,重点解决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水平、低效益的“两高两低”问题,促进产业发展由“多产低效”模式向“优产高效”模式转变。尤其要强化环保、质量、安全等指标的硬约束,用好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生产许可、能耗评价等手段,压缩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努力做优增量。做优增量,有助于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必须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做优增量,增创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应积极发展。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努力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是未来几年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水平,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突出效益质量。无论调整存量还是做优增量,都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十三五”规划建议着眼于经济新常态,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的是质量和效益这根红线,追求的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较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经济大厦,才是稳固和坚实的。要始终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上来,紧紧围绕质量和效益定目标、出政策、上项目,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把握好速度和质量的平衡,以质量提升对冲速度放缓,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切实把我国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发展动力的重大转换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现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发展动力亟待转换。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必须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科技、人才、标准等创新要素,打造增长新引擎,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转变。 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实践证明,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当前,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部署和推进科技创新。近几年,我国科技创新的投入和能力提高较快,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发展新形势,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真正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杠杆,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机构整合,建好用好各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劳动力数量充足能做大GDP总量,劳动力素质提升才能做优GDP质量。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创新型高等教育和实用型职业教育,建设一支懂专业、会操作、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造就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质量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推广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一批质量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所有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发挥标准引领支撑作用。标准作为质量的重要技术基础,可以为新产品打开市场,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引领支撑创新的新动力。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发达国家把标准定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之一,竭力将自己的标准确定为国际标准,以争夺国际贸易主导权、占领国际竞争制高点。标准之争被称为“赢者通吃”的竞争,是技术研发之争、市场开拓之争,更是发展战略之争。目前,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还很少,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比率也只有70%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深入实施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 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不能靠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式发展和强刺激拉高速度。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摒弃的是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粗放增长,追求的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集约增长,必须促进“三驾马车”更加均衡地拉动增长,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提高消费质量。我国经济发展由“短缺”到“过剩”、由“温饱”到“小康”,居民消费出现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面上看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从总体上看,我国产能很大,但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不足。于是,近年来出现了居民出境消费的热潮。2014年我国居民境外消费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近3年年均增长25%以上。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质量和品牌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通过创新供给、提升质量、培育品牌来激活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推进经济提质增效。 提高投资效益。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生产的主要是中低端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不多,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据有关分析和估算,我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问题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元,假冒伪劣商品造成的直接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都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着力提升质量可以有效引导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应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聚,加快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 提高出口竞争力。用质量技术构筑壁垒、巩固优势,是当今各国增强外贸竞争力、塑造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谁在质量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就能在外贸出口上赢得先机。过去30多年,我国外贸发展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长期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以质量竞争为主,市场份额和附加值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产品质量决定的。2014年,我国有1/3左右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影响,因质量原因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还有一些传统市场,因质量问题,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目前,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趋于削弱。必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提高出口竞争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 (作者为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25日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