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龙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图腾,8000年多姿多彩的龙文化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抚市镇“走古事”活动中,舞龙自然也必不可少。刘永良 摄 抚市“走古事”,通俗地讲就是闹元宵的化装游行。刘永良 摄 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走古事”是一个涵盖全镇的民众自动参与、并世代延续庆元宵的传统民俗,已经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抚市“走古事”,由于乾隆皇帝赐“烟魁”封号给社前村烟商经营的苏州赖氏烟行,并将条丝烟作为贡品,在烟商的推动下利用元宵节形成大型庆贺活动。 抚市走古事,首先出现在社前村,伴随条丝烟经济的兴盛,生活的富裕,附近村落也出现不同形式的庆贺活动,起初是在本村,后来发展到踩街。为了避免集中在元宵日踩街,出现拥挤事故,抚市内八方、上四方、下四方、五方内的乡贤族老联席商定,元宵十五日白天由社前“古事”上街,十五晚上由苏姓“古事”踩街,十六晚上由黄姓“古事”踩街,其余不得入街,在本坊热闹,约定成俗,绵延至今。 社前“走古事”冠村名“社前”,不以姓氏郡名而冠,以白天为特色,魁星点斗为代表,从天后宫出发,经万寿寺、回龙宫,到家庙闹祠后结束。 苏氏“走古事”以郡名“武功”冠名,以六国拜相为代表,由中寨村、抚溪村等苏姓村落联合组织。从中寨苏氏大宗祠出发,经万寿寺到老街头羊头堂闹祠后结束。 黄姓“走古事”以郡名“江夏”冠名,以孝友无双为代表,由井头、五联、新民、大坪、坝角等黄姓村落联合组织,从井头家庙出发,经万寿寺到老街头黄姓开基祖黄仕全陵墓前祭祖后结束。 苏姓、黄姓晚上踩街的特点以花灯为主,有龙、鲤鱼、麒麟、狮象、蝙蝠灯,采茶灯、花篮灯、竹马灯等,“走古事”节目多有重复,相互通用。如:魁星点斗为社前、鹊坪通用,梁哥为苏姓、黄姓通用。有些故事名称虽同,内涵却有差别。改革开放和实行计划生育后,“走古事”装扮者已经不分男女、不分姓氏了,参与者更为广泛。节目也有创新,如下南洋、工农兵等,题材增加,尤其是女性题材增加更多。 抚市“走古事”,通俗地讲就是闹元宵的化装游行,多以历代传说故事、戏曲及现实生活中人物或情节为装扮,车载或抬着游乐。常见故事有魁星点斗、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徒步走的、板车推的、骑马的、轿子抬的、三轮车踩的和轿车、小货车装扮成彩车载的,既传统又现代,可谓是人类陆地运载工具史的完整演绎,阵容强大,节目丰富,表演精彩,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一百多年来,抚市的老百姓通过元宵期间这一盛大活动,表达了大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既有“正神出巡”、“回避”牌、大锣等,也有墨镜、牛仔帽、着马甲、配猎枪的猎手等一起开路。刘永良 摄 魁星扮演者着装依照传说中的绿色,丑陋形象,取材于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典故,一手持笔,一手捧斗,脚踩麒麟,稳坐轿上出巡。出资多者为“古事头”,扮演“魁星”,助手扮演“文武财神”。刘永良 摄 “船板灯”,寓意乘风破浪直达彼岸。刘永良 摄 五虎将,取材于《三国演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是刘备帐中的五位大将,人们赞赏他们的勇猛、忠义,成为习武者的偶像和学习榜样。刘永良 摄 “小皇帝”。刘永良 摄 竹林贤士。刘永良 摄 贵妃醉酒。刘永良 摄 千秋架,可以同时容纳四个儿童高低换位。故事内容取材于四进士,旋转结构寓意“风水轮流转,富贵到我家”。刘永良 摄 花仙子。刘永良 摄 “走古事”队伍巡游中。刘永良 摄 “走古事”吸引了远近的人们,出古事、没出古事的人家都忙里忙外,要忙扮古事、组织队伍,又要招待来观赏热闹的亲朋好友,不亦乐乎。刘永良 摄 这装扮活灵活现的。刘永良 摄 阵容庞大的“走古事”队伍。刘永良 摄 “走古事”队伍在一座土楼前走过。刘永良 摄 船板灯队伍与舞龙队伍连在一起,酷似“巨龙”。刘永良 摄 在船板灯阵前增加龙头,阵尾增加龙尾,使用红绸连成一体,变成一条龙舟,人们戏称为“人龙”,表达了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刘永良 摄 腰鼓队参加“走古事”,多了一份现代气息。刘永良 摄 全民皆“摄”,给“走古事”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快捷渠道,同时也给摄影师增加了不少压力。刘永良 摄 抚市高度重视“走古事”的安全工作。瞧,镇党委书记张汉锋全神贯注督战在一线。刘永良 摄 “走古事”融入禁毒元素。刘永良 摄 计划生育宣传走进“走古事”队伍。刘永良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