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王燊基,为了食用菌的梦

2017-04-25 10:19:09 元生来源: 闽西新闻网  责任编辑:   

王燊基,龙岩市永定区湖雷镇下湖村人,1948年7月生。他是我市著名食用菌培植的专家,1988年曾获国家“星火科技”奖。如今,他因病赋闲在家,但他所引领的食用菌培植事业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红菇的人工栽培”这一梦想能够实现吗?永定区高级农艺师王燊基魂牵梦绕着……因为他分离出来的菌株经无数次试验,在大自然环境中就是没法存活下来。

王燊基的论文《食用菌综合开发——香菇综合开发》曾荣获1988年国家星火科技成果奖。《永定县志· 续志(1988~2000)》“大事记”中这样记载:“是年,助理农艺师王燊基研究利用芒秆、烟茎栽培食用菌取得成功,荣获1988年度国家‘星火’科技成果奖。”这是闽西红土地科技工作者首次荣获的最高科技奖项啊!

可是,谁能知道在这荣誉的背后,有着王燊基的多少辛酸和汗水呢?

在“史无前例”的岁月,1967年王燊基稀里糊涂地从永定一中高中“毕业”了,卷起铺盖回到了家里。此时,正好碰到了那“疯狂”的潮流,他和他的伙伴们踌躇满志地踏上了“革命大串联”的征途……

1966年9月16日,是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日子:他家不是“地富反坏右”,也不是“叛徒特务走资派”,他二哥大学刚毕业,还在军垦农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然而,造反派掘地三尺,把他家糟蹋得破烂不堪。到外面“串联”,花了大半年时间,周游大半个中国,回到家后依然茫然如故。天空黑云翻滚,红色的“革命”风暴席卷平静的农村。

生活的第一要务是生存。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是头等大事。

图为王燊基获得“中国改革功勋”奖章。

他的父亲在最艰难困苦的年月里,节衣缩食,牵头为他成婚成家。他也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

1975年冬天,他们夫妻冒着严寒去大山深处的“山口村”(又名“荷花村”),赶在冬至前砍下2万多斤杂木,锯成段木,用“皮带冲”打眼植入白木耳菌种,在山上堆架,用薄膜严严实实地覆盖起来,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夫妇俩期待着来年春天在这些段木上都能长出白花花的木耳来。当时,外贸部门的白木耳收购价,中等的60元/斤,这可就要发大财啦!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来年开春,他在那大山深处等啊等啊,苦苦地等了一个多月,白木耳就是不冒出来。不知怎的,湿漉漉的还算收到了一大碗。这就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问题出在哪里?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无限惆怅……对了!把段木在分堆中搬出来劈开看看。终于明白了:菌丝没走,是段木困山时间不够,木质素没有充分发酵,没给菌丝提供足够的营养。

不泄气,失败了再干。

图为王燊基获得的奖牌。

又是一个严冬,“小正”(大年初五)刚过,他们夫妇俩又拖着板车去“尺度里”乡村砍伐桐树,锯成段木运回家来。春雨连绵,一路泥泞不堪,妻子护送板车前行,滑倒了几次又爬起来,回到家里已是全身湿透。紧接着,堆架、接种和盖膜困山,监视着菌丝徐徐而行,浇水遮阴,一点也不能懈怠。1976年春天,阳光明媚,喜看菌丝越走越旺,晶莹剔透的白木耳幼芽冲出树皮的藩篱结实地扎根在“皮带冲”口,黄澄澄的布满了整根段木,煞是可爱!老父亲美滋滋的,每天收晒白木耳累得直不起腰杆也一声不哼。老人家向人诉说着叫人难以置信的故事:“我们给外贸站收购三朵白木耳,竟然换回来一个能装一桶水的大钢精锅呐!”

“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王燊基坚信这一观点。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王[焱][木]基就决心参加高考。果不其然,1979年,他考入了龙岩农校大专班,总算挽回了上大学的机会,圆了他的“大学梦”。这真是瘦猪子掉进了肥料槽——如饥似渴撑个饱!大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永定县农科所专搞食用菌研究,这真是天赐良机。

不论环境如何变化,王燊基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参加工作头一年,他采用高压灭菌新法,制种2000瓶,合格率达90%以上,从此一炮打响!

在指导全县食用菌生产的岗位上,他没少为菇农操心。1983年初春时节,龙岩地区下达永定蘑菇种植面积3万平方米的指令性指标,因头年草料没准备,如此繁重的任务,怎么完成呢? 他突发奇想,提出用芒秆代替稻草作堆料,亲自到抚市乡搞了400多平方米的示范点,结果获得成功。其中有40平方米收了 360公斤,达到高产栽培纪录。第二年芒秆蘑菇面积扩大了2.5万平方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5.6%,而且全面获得高产。此项研究成果获得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此后,王燊基一口气撰写实践心得和论文,刊发在省级、国家级的专业期刊上。如:《芒秆栽培蘑菇》、《烟茎栽培草菇》 、《烤房栽培蘑菇产量高》、《永定县野生大红菇考察》、《长根菇栽培试验》等,个人研究成果还获得国家“星火科技奖”。此外,还与其他同事合作,共同完成的论文《水稻高产群体质量优化调控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闽西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地栽香菇技术研究与推广》,均获永定县科技进步二等奖,《EM生物技术在食用菌栽培的应用研究及推广》,获龙岩市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当他荣获国家“星火科技奖”后,1989年8月17日《闽西报》第3版“弄潮杯”人物通讯有奖征文登载了王燊基的创业事迹,在永定县引起极大轰动。但是,有谁会知道:1985年冬,为了添置实验器械他花去2万多元,家中的所有积蓄都花完了,只得向银行贷款,又向亲戚朋友借,最后没办法,过年买肉的钱都得向屠工师傅赊账。

图为王燊基1988年获国家星火科技奖证书。

这枚国家“星火科技奖”金牌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它的分量;当我们看到了那金灿灿的奖章上镌刻着“中国改革功勋”六个闪闪发光的大字时,怎不令人激动?他的艰苦努力,终于得到国家的肯定和表彰,这是他的荣耀,也是他的家族的荣耀,更是闽西科技工作者的荣耀!

王燊基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认可。1991年3月,王燊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他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全县食用菌生产的指导工作由他承担,跋山涉水,走遍全县各个乡村角落传授技术,并向菇农提供安全可靠的香菇等食用菌种,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而自家的菇棚却扔给了妻子打理。就在这个时段,永定全县各个农贸市场,都流通着香菇、蘑菇、金针菇、凤尾菇、猴头菇、鸡肉菇,还有白木耳、黑木耳、粗木耳等,食用菌市场一派繁荣。

此后,王燊基又沉迷于搞木薯茎栽培食用菌和以竹钉作菌棒代替袋栽胶布的开发研究;探索“鸡棕菌栽培与开发技术”“红菇的孢子分离初探”等异想天开的梦想。他成了在食用菌研究领域的“痴汉”,执著地在追寻,在科技开发的崎岖山路上披荆斩棘,进行新的探索。

2000年,王燊基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

前几年,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王燊基得了一种奇怪的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经北京医院权威专家会诊,判断是以脑桥及中脑神经元变性及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NFT)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率约为0.006%,在当今世界上还无特效治疗。只得休养在家,离开了他用生命付诸实践的食用菌事业,再也无法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接触交流。人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仍然感受到他一天天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和信念。

在他模糊不清的话语中,我们终于领悟了他最关心的事:食用菌研究人员能否实现“红菇的人工栽培”这一梦想。他要我们到网上去搜索,把食用菌最新研究成果迅速告诉他。

我们说,你想做而又没能去做的事,后人定然是会努力去做的。你用生命诠释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人生价值;是的,你已经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应是无怨无悔,因为你没有辜负“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