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深圳大万世居:客家人的精神符号

2017-08-02 16:17:00 来源: 客家联盟  责任编辑:   

  图:世居门口的对联嵌入“大”和“万”

  客家围屋,具有“东方古堡”之称,是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之一,也是深圳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深圳东部的客家围屋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颇有代表性。然而,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这些古老的围屋也不断老去,被淹没在不断生长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大万世居就是其中的代表。

  大万世居作为全国佔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建筑,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围屋中颇有名气。炎热的午后,走进世居,触摸着斑驳的围墙,感受着围屋的气息。虽歷经岁月风化,世居已现凋敝衰微之貌,但那大屋瓦楞和屋檐上依稀可辨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图案、木板镌刻的大字显露出世居曾经的繁华和辉煌……

  曾居住百户人家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百年如一日,这副对联贴在大万世居门口,嵌入“大”和“万”,体现了世居之名,也映照了这个佔地二万五千平方米、二百二十多年歷史的围屋鼎盛。

  一弯月池,满眼翠绿,诉说着世居的过往:这里原本是曾姓家族生活的地方,春秋圣贤曾子的后代—曾端义,带着家人来到深圳,歷时数十年,清乾隆五十六年终于建成大万世居。

  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围屋平面宛若巨大的“回”字倚在月池边,顺承“前后三坐落,左右两护厝”的典型客家民居布局形式,是全国佔地面积最大的客家建筑,二○○二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曲径幽巷,纵横悠长,连通了四百馀间房屋。客家方言,唐韵宋腔,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春暖秋凉。“在世居里住了十七年,直到一九八○年才随家人迁至旁边的大万村。世居每个角落都有我的足迹。繁盛时候,大万世居曾居住一百多户人家,居住人口最多时达到一千多人。”出生在世居内的曾利华对这里充满了感情。

  二○○五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大万世居,坪山区政府让世居内的曾氏宗族及其他居民搬走,由区政府每年出资二十万元人民币将世居整个“租”下来进行保护,大万世居自此“闲置”。

  一部凝固立体诗篇

  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如今,深圳、香港地区的客家人保留了大量原居住地的传统习俗,大万世居工作人员解释说:一是居住丘陵山地的客家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祖居地类似;二是群体迁徙;三是徙居地与原居地相邻;四是迁徙时间较短。因此,无论民俗事项或生产生活用具以及文物景观都与原居地大同小异。

  作为独特的、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屋,大万世居是一部“凝固和立体的诗篇”,见证和经歷了深圳东部早年的移民史和拓荒史,是研究深圳人文歷史的活化石。世居上堂就是追远堂,取自祖先曾子“慎终追远”这句话。最初有很大的画像挂在两边。男孩子过年的时候,正月初二、十五会在这里上灯,有添丁发财的意思。

  围屋四周,巍巍的炮楼彰显着儒家贵族特有的尊严;高高的围墙守护着千年不变的礼制。客家围屋结合了建筑学、美学、风水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大万世居正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代表,在深圳这座高速发展的大都市里,很幸运较好地保存下来。如今大万世居的子孙大都生活在这座围屋边上的大万新村,他们常常会回祖屋看看,对这座老围屋有着深厚的情感。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曾评价世居:“外国人来深圳,对什么感兴趣,恐怕不是那些高楼大厦,而是本地有特色的文化,作为本土客家围屋的代表作品,大万世居所代表的客家文化必将成为本土文化的一个亮点。”

  东部旅游中心街区

  据不完全统计,针对大万世居的修缮工程,从二○一四年八月一日至今,政府总投资近三千万元人民币,尽量还原这座客家古建筑群的本来面貌。虽然主体工程已经完毕,但是仍有不少房屋塌陷修旧难度大。由于很多老房子的墙体地基很难找得到,给施工增加了难度。施工期间,每修缮一处之前都要先拍照保留原貌,然后按照照片恢復建筑原来的模样。

  大万世居坐落在坪山区马峦街道,走进这个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街道,无不被那一股浓浓的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气息所吸引:马峦山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千亩梅园万株梅花远近闻名,有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手书“梅林”墨迹。

  更为难得的是,在青山绿水中星罗棋布点缀的那一处处歷史文化古蹟—“庚子首义”旧址、强华学校、大万世居等,集自然风光、革命圣地、客家文化于一体,堪称深圳东部世外桃源般的原生态宝地。

  如今,马峦街道正在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这些文化珍珠串联好、保护好、传承好、开发好,结合马峦山原生态,打造东部旅游中心街区。目前,马峦街道重点打造大万世居周边片区,将文化旅游和歷史传承串联起来,打造一个互动共生的有机整体。(大公报记者 石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