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客家剃头匠

2017-08-04 09:53:00 宁眸来源: 客家新闻网-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   

  (资料图片)

  原本以为,今天各种档次理发店的兴起,会让老剃头匠们退出历史舞台。不曾想前几日去乡下,走进一座客家祠堂,突然发现有一位老人正在剃头。老人赤裸着上身端坐在长条凳上,剃头匠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瘦脸男人。正午的阳光从天井里倾泻下来,两人一言不发,只有剃头刀“沙沙”声,仿佛时光为我打开了一副旧画。我静静地看着这久违了的场景,有些恍惚有些亲切。

  从前剃头匠是十分受人尊重的职业。一个人从剃满月头,到去世时净面,这中间和剃头匠打过交道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剃头刮脸掏耳朵的舒服感,恐怕让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回味无穷。许多地方有“摸头”不敬的忌讳,唯独剃头匠例外,可见人们对剃头匠的那份尊重。

  其实古人是从不剃头理发的。关于古人护理头发最美的描述,恐怕是《诗经·小雅·采绿》里那个叫采绿的女子了。“予发曲局,薄言归沫”,采绿听说丈夫要回家,赶紧去把卷曲头发洗直来。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说法,认为身体上的任何一部分都来自父母,毁坏是对父母的不敬不孝,剃头好比剔命。并认为剃头刮须是对一个人的侮辱,三国曹操就有“割发代首”例证。

  剃头匠真正兴盛在清朝。清朝入关时的剃头匠掌握着生杀大权。清朝为了让汉人彻底屈服,特颁布法令,让所有汉人都梳满人发式。就是额上大面积剃光,留下的头发梳长辫子。为了让法令得以进行,清朝曾在北京的东四、西四、地安门和正阳门前搭棚,剃头匠强制为过往行人剃头,并在剃头担子上挂一把大刀,如有违抗者可立即斩首。清朝为了彻底改变汉人发式,特意批准军中伙夫领牌照插旗子,挑担子在街巷村头串户剃头。清朝的强制剃发政策让那些对明朝念念不忘,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严格尊重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敌对情绪。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时人们为了对抗清朝,想出了“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理由。据说“死舅”其实是“思旧”。一方面因为正月要拜祖宗,所以不理发,遵从孝道;一方面正好可以表达对旧王朝的怀念。

  渐渐地,人们把剃头当成了生活的必须,剃头也开始收费了。因此,从前的剃头匠总是挑着一个担子,一头是炭火小炉烧着热水,炉子上放一铜盆,一头是坐凳、推子、剪刀、毛巾等剃头工具。剃头匠的行业走向了文明,首先剃头匠自己不喝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性有口气的食物,以免让剃头的人不舒服。然后剃头匠连说话都有了讲究的,如给出家人剃头就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而且要遵守“前僧后道”规矩,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给人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等。

  如今说剃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剃头。剃头总会配上五花八门的服务,让许多老年人不知所措。然而在小城,仔细寻找也会发现有一些乡下人开的理发店,花几元钱就可以剃头刮脸掏耳朵。剃头匠终究还是会在时代的浪潮中,一步一循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