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闽西才子村仙师水洋寨 :铭记祖训 留住乡愁

2018-02-05 10:40:00 陈国贵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铭记祖训 留住乡愁
——记闽西才子村仙师水洋寨
□陈国贵

永定区仙师镇水洋寨,是一个村民小组,现有90多户500多人。这里世代遵循依照儒学形成的祖训家规,缘始祖公之教诲,“行善积德,勤俭持家。发愤刻苦,尊长扶后”,成为闽西著名的才子村。

水洋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永定河环绕村庄。既有江浙一带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景,又有后龙山旺盛的龙势,山体犹如蓄势待发的伏虎,又如觉醒后盘踞的雄狮。人居紧靠山湾盆地,面临绿水,背倚青山。

这个小村庄的土楼人家,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却始终没有这种优越感,而是靠辛勤汗水,不懈上进。一代接一代的求知学子,顽强奋进闻名十里八乡。从村里走出的国内外贤才,绝不是一朝一夕的闪现,而是从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践行祖训,遵从家规,持之以恒,用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而得来的。

1977年冬,国家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当年的仙师公社除了累积大批初、高中毕业生外,还有大量的厦门知青一并汇入高考大军,万众共挤独木桥。而金榜题名时,水洋寨的赴考者都高中了,震撼了整个永定县,也震惊了厦门市。然而,光环背后的艰辛付出谁都难以知晓。有个中榜考生结束考试后,用手着力抓头发,一次就抓下87根。可想而知这是头悬梁、锥刺股、高考不榜不罢休的真实写照。

从这个小村庄走进了清华、北大、复旦、同济、中山、南开、人大、浙大、厦大、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大、吉大、湖南大学和中科院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解放军军体大学、解放军军事大学等名牌大学校园。

从这个小村庄跨入了澳门大学、香港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还是从这个小村寨,飞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杜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并都获得了博士学位,摘取了博士后的桂冠。

从这个小村庄进入国内外大学的,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不少人都拿到了国家奖学金,许多人的学业奇峰突起,独树一帜,校方极为赏识。

从这个小村庄走出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学科带头人;走出了火箭发射专家;走出了国家防灾减灾专家;走出了技术造诣高深、专业建树独特的高校教授等。

贤能志士代代出,一脉相承客家风。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小村庄的人曾经深入研究探讨自然生态,撰写了具有相当深度的发展林业的设想和建议,在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后,得到了当时中共永定县委和龙岩地区行政公署的高度重视。地县两级都发文采纳其设想和建议内容,要求全地区各县和永定各乡镇认真研究建议所及。根据各自县、乡镇实际,做好控制水土流失工作,大力发展混交林,培植高大乔木、矮小灌林、木质藤本和草本植物,提高护林防火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能力,恢复闽西的绿水青山。

这个小村庄的人提交的《速生树种川楝栽培调查研究》、《杨梅,控制水土流失的急先锋》等专业论文,在中国林科院主办的《林业科技通讯》等学术期刊发表后,引起了许多省市林业专家和林业厅局的极大关注,反响之好,评价之高,获得了国家级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这个小村庄据其家谱族谱记载,自从中原战乱、灾荒,汉民避战躲灾南迁,随江州赣水至福建宁化石壁,直到迁徙在此安居以来,祖传良风,上表祖宗,启裕后昆。民风淳厚,民情纯朴。虽有陈、彭、张、官、杨五姓,但姓氏之间绝无大姓压小姓、大房欺小房的现象。五姓梓叔和睦相处,邻里互助,就像一个大家庭。五姓梓叔相互攀比和竟争的是谁家子孙最肯读书,谁家后代最有出息。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都要把老祖宗的画像挂在厅堂中央,每天早晚上香祈祷、默念祖训。大年初一,大家都在厅堂吟诵祖训家规后,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根据在校表现和成绩,确定给予红包的大小和个数,激励品学兼优者。也鞭挞子孙新年更努力攻书,发愤登攀。

这个小村庄代代相传求知若渴的基因。进士、贡生、庠生、监生比比皆是。当年相传“赴考者独中水洋寨”。这个村的人参加院试成秀才,进入乡试为举人,加入会试得贡生,赴京殿试后,张挂黄榜获榜眼、探花,被赐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层出不穷,逢考必增。五姓梓叔考取学位者不乏其人。在祠堂前,石柱桅杆林立,雕刻飞禽走兽,景仰当代,警示后昆。多少年来,这里不断沉淀文化与学识。这个小村庄的楹联和迎春接福对联,翰墨特色独到,文化品位厚重,字迹龙飞凤舞,特富内涵,充满诗意,讴歌辛劳付出回报硕果的风采。

这个小村庄,尽节尽孝,得富得贵,财丁两旺。涌现出技术精湛的工匠艺人、田秀才、土专家、泥水匠、木匠、砖匠、瓦匠、竹篾匠、鼓手、吹打乐、舞五节棍、教拳术、和尚、司仪、艄公等,九流三教竞展风流。村里的男性,个个是游泳和抓鱼的高手,鱼翔深潭,人游水中,和谐惬意。当年这个小村庄渡过永定河,在晴天时靠23块木板和21个木架搭起的木桥,走过盘石,再过木船到达彼岸。桥被洪水冲垮时,摆渡过河。洪水消失后,再搭木桥,循环往复,不厌其烦。不时有过河人不幸落水,但只要有人落水,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他乡人,全村的男性都闻风而动,跃入水中,潜进河底,救命唯上,从不讲求一文钱回馈,获救之人不计其数。

这个小村庄,能造就恩德无量、温文儒雅之贤才,关键是祖训家规和学校教育。早在清朝时期就兴建了嘉会学校,邻近乡村甚至广东的学子都聚集于此就学。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它改为公立学校。

这个小村庄孕育人才犹如雨后春笋,引起各方重视,特别引起国家级媒体的关注。

这个小村庄的陈国邦老师堪称楷模。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书法让人佩服到五体投地。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呕心沥血。同时也把自己的儿子培养进入了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他自家经济并不宽裕,但对学生的求知困境总是慷慨解囊,为有难之生倾注爱心,深受全村人的尊敬和爱戴。前几年他年老辞世,出殡安葬那天,永定教育界的许多老师都自发前往,有的由儿孙搀扶,有的自己拄着拐杖,还有全村五姓梓叔都抬着沉重的脚步,含着深情的眼泪,为他送上最后一程。

这个小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一件件、一桩桩,都是鲜活的感人事例。纵观小村寨人的每一程、每一路,我们就像进入了欣赏人才基地时,享用满汉全席,享用美酒佳肴,领略深厚雄浑的小村寨文化的饕餮盛宴。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和展望这个小村庄的人,不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一如既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让祖训家规薪火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