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闽西籍开国将军》上杭将军眼中的中共“黄埔军校”

2018-05-29 11:14:10 来源: 龙岩发布  责任编辑:   

从上杭一个山旮旯里走出的李平将军,一生与两大事件紧密相连,一是亲历了“抗大”的创立和发展,二是亲身领导参与共和国的民航建设。李平将军曾回忆艰辛而又辉煌的“抗大” 历程。

“抗大”精英云集。抗大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它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移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刘亚楼、傅钟、杨立三分别任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部长。中共中央为学校选调了一批经历过战争考验、具有军事或政治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校工作。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办校方针和校训。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创作于延安窑洞,传播、讲解的第一课堂就在抗大,《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为抗大授课的最初讲义稿。

“抗大”是党的政治熔炉。毛泽东自1937年5月开始,每星期二、四上午到抗大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每次讲4个小时,下午还参加讨论,历时3个多月,讲课110多个小时。毛主席讲课善于联系实际,结合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结合全国抗战的形势,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李平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学习成绩优良,毕业后留在 “抗大”一大队政治处。

“抗大”是抗战的精锐部队。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各地都急需大量的干部。为此,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抗日军政大学组建一分校和二分校,分别挺进晋东南和晋察冀根据地。李平调至二分校。“抗大”既是党和我军干部的学习场,也是政治军事素质比较高的抗日战斗队。平时学习,战时打仗,且训且战,训战结合。二分校十三个队2000名学员,分为三个梯队向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挺进。为及时到敌后牵制敌人,在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中,二分校师生战风斗雪,渡过黄河天险,突破日军一道道封锁线。成功地阻击了日伪军,消灭日伪军600多人,挺进到敌后的河北陈庄、神南地区。

1941年8月至10月,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实行“铁壁合围”、“拉网”大“扫荡”。为反击“扫荡”, “抗大”二分校采取了集中学习、“分散游击”的办法。平时加紧平原游击战术的训练;战时立即成为抗击扫荡的主要力量。抗一团横跨平汉铁路,与抗三团会合,抗二团为主的“抗大”二分校校本部学员2000多人则坚持在冀西地区活动,与日伪军周旋于阜平、平山、灵寿、行唐一带。李平清楚地记得,一次,才集中上课没三天,正遇日军大部进攻扫荡,为避敌主力,这支队伍,边运动、边训练、边牵制敌人。在向温泉镇前进时,为甩掉尾敌,2000多人从密林、荆棘丛中、乱石堆里穿行九个昼夜,转移42次,紧急突围7次,行程600余公里,歼灭日军500人。

“抗大”是中共的“黄埔军校”。 抗大在其九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共办了八期,13所分校,培养军政干部10万余名,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的有元帅7人、大将10人、上将29人、中将105人,少将366人。1940至1944年,仅二分校为抗日前线培养输送了万余名晓勇善战的指挥员,其中有66人后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二分校因此被誉为“造就将军的摇篮”。

  李平将军简介

李平,上杭人。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战士、红一师特派员。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宣传股长、三支队政治协理员,一大队政治处主任、二分校政治部干部科科长、三大队政治委员、二分校二团政治委员、分校组织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区机动旅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第十五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十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四十六军预备师政治委员,一三六师副政治委员,整编九十二军八十四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民航局华北办事处政治委员,民航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航空公司副经理,军委民航局第二副局长兼商务处处长,中国民用航空局第二副局长,民航总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