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北山村,古称秇梓堡,是北宋淳化五年(994)上杭县前身——上杭场的治所。南宋时期,客家张氏先祖迁居至此,迄今八百余年。为更好地记住这座风水山,将该村取名北山。北山西门排,坐落着一座明清遗风的传统客家独居小土楼,坐西朝东,这座小楼出了个名家——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张胜友。 张胜友,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参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张胜友出版散文集、报告文学集20部,撰写电影、电视政论片40多部,主编《新中国读本》和《今文观止》(清代·现代和当代卷)。荣膺(1985~198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冰心散文奖、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中国纪录片经典作品奖、电影、电视星光奖等20多项国家级大奖。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学语文教材及翻译成多种外文版本。被授予“新中国60年百名优秀出版人物”及“2010当代中国十大杰出人物”称号。 北山书院的来历。2014年冬,一直致力于文物保护、时任永定县政协副主席的郑新彩赴京参加北京永定支乡协会年会时,建议张胜友:“家乡祖屋无人居住,与其等它损毁,不如办个胜友书屋,也好让大家了解你的作品。”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张胜友的认同,连称:“很好!很好!”郑新彩回到高陂,向北山村两委转达并提议,引起了村两委的高度重视。2015年秋,张胜友回乡时,与有关部门商议将整座祖屋小土楼作为公益使用。龙岩市文联等由此开始筹建张胜友文学馆(北山书院),并成立“北山书院理事会”。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2016年10月8日,终于迎来张胜友文学馆(北山书院)的正式开馆。 修葺一新的书院古朴整洁,楼房小窗修旧如旧,仍为当地人所称之“牛舌窗”,小而坚固。书院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楼门朝东背西,大门两侧,各挂“北山书院”、“张胜友文学馆”牌匾,分别由著名作家王蒙和中宣部原副部长翟泰丰题写馆名。大门楹联“道崇东鲁,秀毓北山”,简明扼要,含义深远。横批“如云”,更是一语双关。迈进大门为一厅,木屏相隔,使为前后厅。木屏古色古香,线条规整。屏两侧有一联“四海名贤气节文章须着力,百年旧德读书尚文且立根。”既有对当代文人的鞭策,亦有对后辈的教诲。楼内装修简明,却洁净舒适、书香绕梁。前厅两侧,挂有鲜红衬底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和“北山书院前言”。木屏两侧各一小门,进入小门,豁然开朗。左侧小门后为一大后厅,厅内桌椅井然,墙上挂张胜友所作之《土楼宣言》和张胜友成长事略简介。来客可坐下小憩,或茶或叙,或诗书或电视。右侧小门入后为一天井,使楼内气息清爽,日光亮丽。天井四周的房间布置成了展室,分“张胜友文学成就”、“闽西文学”、“福建土楼(闽西)”三部分陈列展示。不仅收藏了有“中国改革作家”之誉的张胜友本人的丰厚著述,同时也收集了闽西当地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张胜友文学成就展”是该馆的重要主体,由“从北山到北京”、“改革颂歌”、“红色闽西”、“闽山乡情”、“出版改革”等五大版块组成,以图片和实物全面展示张胜友文学道路和出版业改革历程,展示张胜友从闽西山村的一名“小裁缝”,成长为中国当代著名记者、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引领中国出版业改革第一人”的出版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传奇人生。 开馆揭牌仪式上,张胜友百感交集。“我的生命和文学从这座老宅起航,我的生命之旅有家乡山水的养育之恩,我的文学之旅有家乡父老的鼓荡之力。”张胜友的确是这个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他始终坚持为祖国为人民歌唱,抒写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抒写时代的史诗,用文学家的历史观照,发掘民族精神的美韵,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年近古稀的他,回到闽西,回到生养他的红土地开展文学公益事业,带动闽西文化发展,意义非同寻常。“诗书继世追先范,耕读传家启后材。”书院的设立,是张胜友对家乡后辈的殷殷期望。 书院自开馆以来,周围远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上级领导亲临参访者络绎不绝。龙岩市文联主席王永昌说:“北山书院将成为我市文化新景点、新品牌和作家、艺术家学习研究基地,对推动龙岩文学艺术创新、打造龙岩文化品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书院重光千载事,小楼从此远尘埃。”北山书院犹如一株枝叶葳蕤高大繁盛的梧桐树,不仅将引来更多的金凤凰,也必将培育更多的金凤凰从这株梧桐树飞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