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明清两代永定知县任上留诗 □ 郑宝禄 成化十四年(1478),明朝中央政府批准福建巡抚高明的奏疏,从上杭县析出五里一十九图建立新的县份——永定县。从翌年永定第一任知县王环莅任伊始一直到民国元年春、满清最后一任知县金秉琮交卸为止的433年间,永定一共有过193位知县,其中明朝58位,清朝135位。这些知县,大多数出身于进士、举人、贡生(含岁贡、例贡、选贡、拔贡、副贡、廪贡、监贡、庠贡)、恩生和附生,少数则出身于典史或者武举。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们中的极大多数人称得上是“知识分子”。这些文人墨客、才子官员在永定任上因时感怀、对景遣兴之作肯定很多,但是留存到今天的诗篇却为数很少,可谓凤毛麟角。而这些留存下来的部分,已经成为永定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题目中的“留”字就有2层意思,一是永定知县在任上所写成的诗篇,二是诗作写成之后一直保留到了今天,本文所述属于后者。经查,诗作仍然存世的知县共有10位。他们是:明朝的王环、刘文诏、胡大武和伍耀孙,以及清朝的赵良生、吴梁、胡建伟、顾杏章、张智莹和方履篯。请看下面有关他们的情况简介: 10位知县留下的诗歌,从数量上说,有的人多达16首,而有的人则只有1首;从体裁上说,既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还有说理诗;从形式上说,有五律,也有七绝和七律。从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部分: 一、反映官民对新建永邑的喜悦心情 新邑俄成不日间,百工趋事岂辞艰。 连居比屋周围绕,下隰高原左右环。 狐迹敛藏民自乐,狼烟熄灭戍偏闲。 观风更喜台臣近,启我从容化蠢顽。 知县王环的这首《新建永邑》诗格调清新明快,通过“新邑俄成不日间,百工趋事岂辞艰”两句和“乐”、“闲”、“喜”、“启”、“化”等几个动词把官民对新建永邑的喜悦心情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出来。当然,这里讲的“永邑”,既是指“永定县”,也是指“县城”或“县署”。 二、描写永定的胜景以及域内的风土人情 ①描写前后八景的诗 明清两代,永定有“前八景”和“后八景”之说。前者形成于明成化年间,后者则形成于清康熙年间。这些才子官员尽管都是外省人,但是对本县的各处胜景都十分喜爱,不仅亲自提出、筛选并确定八景及其名称,而且情有独钟,公余假日俱怀逸兴尽情游览,并把所见、所闻、所感遣之笔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诗人把前后八景之壮美、优美及秀美诉诸文字,一方面使得永定前后八景之说流传的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当时永定的多处美景以及据此进行想象的广阔空间,因而历来为人们所激赏。这是明清两代知县存世诗歌中数量最多的部分。 永定第一任知县王环首开写作“永定八景”风气之先,他写作的有关“前八景”的诗留传下来的共有5首,文字上并不艰深,有的诗句明白如话,和谐流畅: 梌嶂连屏 梌山崒嵂势重重,横向天开压四封。 树色远笼金翡翠,岚光斜映绣芙蓉。 浓云泼黛堆青嶂,急溜垂帘挂碧峰。 百里新疆凭作镇,嵩高会见有灵钟。 温泉晚浴 一脉灵泉迸海门,无分今古四时温。 不资樵爨汤如沸,惟藉天工火自存。 静煮云根生蟹眼,旋滋石鼎长苔痕。 乾坤胜迹遗来久,澡雪忘归日又昏。 杭陂春耕 滚滚源流涨小溪,老农分引入杭陂。 栉风沐雨歌无逸,锄隰耘畛诵《楚茨》。 百亩腴菑芒种候,一犁膏雨早春时。 伫看西秩收成日,报赛先农祀古祠。 龙门樵唱 龙门万丈峻棱层,伐木那堪步强登。 斧约月痕归岛屿,担分秋色上薪蒸。 数声那许呼相应,一曲清歌和未曾。 莫道侧微时未遇,鹗书应见起贤能。 鳌石渔歌 巨石如鳌枕曲阿,渔人从此撒罾多。 鸣冲水鸟飞还止,倦拥烟蓑醉复歌。 摇月橹声归远浦,随潮灯影泛烟波。 平生自得优游趣,纵与三公不换他。 前后八景诗写得最多的莫过于清朝康熙年间署理永定知县的赵良生(后任连城和武平知县)。尽管他署任的时间还不到一年,又忙于主修丁丑年康熙版的《永定县志》,但是仍然忙里偷闲,满腔热情地为前后八景中的每一个景点各创作了一首诗。“前八景”为七律,“后八景”为五律。 “前八景” 晏湖鱼化 冰鉴澄清对射宫,由来腾跃有蛟龙。 文澜久沐涵濡德,智水偏多润泽功。 化雨藻芹连岸绿,倚云桃李傍墙红。 扶摇会见垂天翼,始信洋洋大国风。 古镇烽销 止戈刚喜颂时清,足国无如战后耕。 卖剑卖刀方化俗,乐郊乐土正休兵。 边烽息警年书有,里鼓无闻夜不惊。 莫负太平真气象,绿荫携酒听流莺。 梌嶂连屏 新罗古治旧山乡,近溯成弘徙上杭。 绕郭晴光连凤翼,到城飞翠接龙冈。 一时爽气来书案,十幅丹青挂印床。 石马无声谁记纤?年年春草卧斜阳。 水珠叠翠 青山界破落飞湍,搅雪翻银峡势宽。 老树撑烟晴亦湿,危岩挟雨夏犹寒。 只应野客携琴听,消得闲僧倚杖看。 疑是凌波仙子下,散抛琼珮玉珊珊。 温泉晚浴 灵泉觱沸暖相依,助惠成廉亦庶几。 不数华清开晓镜,宛同沂水试春衣。 探汤夙具锄奸手,去垢新知善德机。 好待冱寒来就此,人如挟纩暮忘归。 杭陂春耕 犁烟耨雨互商量,秧马柴车宿道旁。 草野陈胡无叹息,山林沮溺自津梁。 春郊报赛迎猫虎,社日祈年顺雨旸。 不厌桑田频税驾,为勤农圃劳壶觞。 龙门樵唱 丁丁何处响云根?看弈归来过别墩。 千仞凌空盘鸟道,双崖中豁启龙门。 空林近暮霏烟霭,深坞经秋绝烧痕。 自笑不如牛背稳,笛声遥入夕阳村。 鳌石渔歌 鳌峰萦绕绿于苔,渭水严滩总异才。 一曲沧浪残照下,数声欸乃曙烟开。 浮家泛宅此中好,细雨斜风归去来。 我亦忘机思属和,从今鸥鹭莫惊猜。 “后八景” 北楼夜月 佳晨此登楼,众山满虚牖。 高处月华多,林峦发烟绣。 怀哉冰玉人,相对无愧负。 空翠欲沾衣,严城起钟漏。 坐久眉目殊,清光共幽秀。 南堤烟雨 长堤何倭迟?一道亘平楚。 春树绿初成,浓荫相媚妩。 朝来微雨晴,轻烟互吞吐。 溉我原上田,庶以慰农圃。 辛苦荷锄翁,辍耕听桑扈。 榕坛春翠 高榕郁参天,樛枝长拂地。 古坛春雨余,芳草绿无际。 生烟淡溟濛,斜阳远迢递。 载酒可寻香,题诗继修禊。 何须召伯棠,于焉足游憩。 松院秋声 森森千尺姿,奇古世少匹。 重兹栋梁材,相视不敢昵。 天风晚忽来,江涛雨中急。 时送谡谡声,笙竽自喧吸。 谁具丘壑情?微吟忆斯立。 巽峰迎旭 步上城东门,旷怀骋遐瞩。 遥望钓鱼峰,晴霞映朝旭。 天宇何澄鲜,山容净如沐。 村树碧参差,径花红朴簌。 此中倘结庐,期来课耕读。 凤渚维舟 溶溶一镜平,驾言泛南浦。 浅蘸绿波柔,垂杨正娇舞。 招客共开樽,临流更怀古。 孤鸟掠还飞,游鱼纤可数。 向晚莫催归,停桡宿溪浒。 龟石浮印 山灵降元龟,突兀呈赑屃。 宛然如负图,圣世或献瑞。 磷砢拥卦文,演易备天地。 曳尾泥涂中,苔藓久浸渍。 他年遂封侯,左顾验尔赐。 潭阁呼鱼 昔人寄濠梁,鱼乐识欣畅。 谁开石圳潭?浩荡不可量。 网罟喜有禁,风波谢无恙。 偶来一凭栏,止水惬予向。 慰民驾蜚鱼,嬉娱非所尚。 王环和赵良生的八景诗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语言上清新自然,韵味醇美,辞藻华美而不晦涩,粗通文墨的人借助工具书大体上都能读懂。这些诗,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联想想象,抑或议论抒情都跌宕有致,把各景点的主要特色和风土人情(如“报赛”等)一一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读者阅读之后,内心往往都会引起共鸣,并且产生先睹为快、前去游览的强烈欲望。近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一切景语皆情语。”两位知县诗人明里是在写景,暗里却是在抒情。既反映了他们对笔下景物的由衷热爱,也反映他们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这些写景诗以其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形象,给人以丰富的艺术享受,从而激发人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其他写景诗 除了前后八景诗之外,其他的一些写景诗也写得很有特色。如永定县城背靠北门山,北门山上有所谓的“五石”,名曰“狮子”、“犀牛”、“砚池”、“璞头”和“朝元”。知县刘文诏为我们留下了《咏北山五石》两首,其想象力之丰富令人击节赞叹。且看: 一 不是神明宰,朝元何处飞。 燃犀惭朗照,伏虎愧严威。 案牍劳池砚,风尘上幞衣。 山头留五石,为吏作褒讥。 二 龙冈岭北步天梯,郁郁璠玙蕴在兹。 狮子其中藏璞玉,犀牛于内长珠玑。 砚池水见蛟龙起,冠袱匣开彩凤飞。 舞蹈扬尘朝北阙,永称五石镇闽基。 进士知县胡建伟的《车田看梅》两首及其诗前小序也写得清新可人。爱屋及乌,作者不仅热爱永定的山和水,而且也热爱种植在山边水隈盛开着的梅花。“摩娑嗅玩,不觉情为之移”,“梅痴”的形象呼之欲出: 乡中古梅百余株,蛇柯铁干,时花盛开,香闻十里。余因公过此,摩娑嗅玩,不觉情为之移,感而赋焉。 道出车田看古梅,行行不觉笑颜开。 非移老干来山郭,那得春风遍水隈? 傲雪自分甘冷淡,饮冰何处玷尘埃? 何郎作吏风流甚,索句巡檐日几回。 年年牢落寄山城,铁笛吹残夜月明。 但得暗香闻下里,何须调鼎著和羹? 暖回谷口春初信,春入茅檐水一泓。 不尽摩娑翘首处,望云人动故乡情。 胡建伟另有一首《题江敷昆季名山聚别业》的诗。其中颔联“南畴雨过光浮砚,东谷月高彩拂笺”,其对仗十分工整,对“光”和“月”的描写也十分传神。把“南畴”比喻为砚台,“东谷”比喻为信笺,超凡脱俗,前无古人。其想象力非同寻常,有其过人之处: 学山不费买山钱,别墅初开别一天。 人与名泉同竞爽,楼偕胜友并凌烟。 南畴雨过光浮砚,东谷月高彩拂笺。 精锐养成为伯仲,笔锋齐压万山巅。 吴梁的《湖山春望》更是把湖山之春写得有声有色,令人心向往之。作者兴之所至,甚至“欲移家居此地”,因为“故乡无此好湖山”。一个因赏玩湖山春色乐而忘返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跃然纸上: 劝农归俗敢辞艰?路入仙源翠岫环。 雨后鸠鸣红杏坞,春深人种绿杨湾。 双溪水涨龙盘伏,五指峰高鹤往还。 我欲移家居此地,故乡无此好湖山。 顾杏章的两首韵脚相同的《南堤览胜》诗极写南堤的形胜和作用,意象十分清晰明确。细读之后,读者的眼前无不浮现出当年的南堤胜景以及童叟喜迎县令的欢乐场面: 重将尘面照清溪,南浦横桥曲渚西。 远挂银涛曾啮岸,断开云窟竟成堤。 镜中眉妩青如故,雨后秧针绿渐齐。 童叟踏来迎旧令,不才何以慰苍黎? 览胜寻源过曲溪,衣香人影板桥西。 又看危径成芳径,添筑新堤护旧堤。 客免蹇裳连袂稳,功同集腋众心齐。 天涯蓦起王孙感,南浦蘼芜碧似藜。 张智莹的诗歌清隽淳朴,跌宕起伏,通俗易懂。春日登城,他看到的是“一城新气象”、“景物画图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喜悦的心情。特别是当他来到“弦诵地”——南魁星楼时,首先想到的是“学道意何如”,反映出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奉陪李太守及诸僚佐登北楼》一诗虽然也有景物描写,但是主要还是借景进行议论和抒情。联系诗歌的题目,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于迎来送往之类的官场应酬似有厌倦之意,因此尾联才会发出“何时返初服,啸傲叙平生”的喟然慨叹。 癸亥春日登城南魁星楼 蔀屋春如许,闲游胜寂居。 一城新气象,百里旧田闾。 山水工环拥,胸怀妙卷舒。 到来弦诵地,学道意何如? 乙丑九日,同诸僚友登沙墩阁, 后至城南魁星楼眺览而归,遂饮于西斋菊花下作 古寺城西角,凭高一振衣。 不将官自缚,小试马如飞。 林樾开清梵,烟霞入翠微。 通幽起禅阁,好待白云归。 不尽看山意,真成信步游。 古墙花历落,深菁鸟啁啾。 霜栈劳停辔,风鸢乱打头。 正须穷眼界,天半倚巍楼。 川原清绝处,景物画图中。 万顷飞轮灌,双流拨棹通。 山容横挂榜,桥影直垂虹。 登眺同民乐,非贪落帽风。 奉陪李太守及诸僚佐登北楼 曾不出城郭,居然远阓阛。 高空纡鸟道,苍莽叩云关。 白马杳难辨,青乌精未谙。 此山原胜绝,不肯附群山。 丛树多于草,蔀檐密似鳞。 闲观皆有致,高踞已无邻。 海气遥生瘴,山容不作春。 眼花落云雾,殊负振衣频。 忆昔登临地,沧州无限情。 芳江裁薜荔,云壑和竿笙。 官是中年累,诗惭半世名。 何时返初服,啸傲叙平生。 主修道光版《永定县志》的知县方履篯写的《瑞兰三首》内容上比较含蓄、深奥,试简析之:大体说来,第一首写晏湖署斋兰花初绽,芳香四溢,引来作者观赏。在观赏的过程中,作者突发奇想:九天之上究竟是“谁灌植”瑞兰的呢?言下之意是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他甚至认为只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韩凭夫妇死后化成的蝴蝶才有资格在它的周围翩翩起舞。这首诗旨在盛赞兰花的高洁、脱俗。第二首写兰花虽然独擅“天香”,但是这并“非初愿”;如果能够成为世间的吉祥之物,那么对别人的德泽或教益也会铭感于心。这首诗极写兰花的高尚品德。第三首写兰花虽然冰肌玉骨,德行高洁,但是绝对不会孤芳自赏,因为它有一位最了解它的知音。这位知音不是别人,而是在《离骚》中经常把自己比喻成美人香草的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灵均)。屈原和它应该说是最为“同心”同道的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联想有多么地丰富,诗歌的意境有多么地深广。 晏湖署斋素心兰盛开,中有一花十瓣,合蒂同心,诚罕见之品。同人咸以为瑞。聊赋三诗,以答花神之意,兼索和章。时道光庚寅仲夏。 两间清淑气,绝代隽新才。 妙蕴偶然露,奇花今始开。 九天谁灌植?百畹尽陪台。 只合韩凭侣,相携化蝶来。 合蒂凝朝瀣,同心护晚凉。 自应生素族,独许擅天香。 炫俗非初愿,临风惜众芳。 傥容为世瑞,纫佩亦相当。 玉骨留仙袂,瑶华谱翠琴。 当门无昔忌,空谷有知音。 谢览香难挹,灵均意最深。 中庭餐秀色,何处问同心? ③应酬之作。 下面是张智莹的题为《和友人游道南文院见酬之作》。虽然说是一篇应酬之作,但是描写的景物却十分清新、秀美、可爱。“野花争索笑,林鸟喜相迎。系艇随人渡,鞭牛带雨耕”四句极写和友人游道南文院所见。它犹如一幅踏春的壮美画卷,徐徐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人神往、陶醉。 裙屐如仙侣,春郊结队行。 野花争索笑,林鸟喜相迎。 系艇随人渡,鞭牛带雨耕。 溪山清绝处,眺览愧平生。 三、对崇文重教的热烈向往。 在永定知县留下的诗中,有两首诗很耐人寻味,那就是顾杏章的《寻绿筠书院旧址》。王环莅任永定知县后,建县署,修学宫,置学田,重教化,勤课士类。从此以后,域内尊师重教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并且长盛不衰。这种良好的风气代代相传,乡村处处,“竹篱茅舍,时闻书声”,获取进士、举人等功名的乡贤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后来永定“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然而世事有代谢,人世有沧桑,当知县顾杏章慕名前去寻访距离县城不远的曾经俊彦频出的“绿筠书院”时,发现那里早已荆榛遍地,一片废墟。他不无感慨地写道: 挂榜山椒旧讲堂,白云幽径址全荒。 迢迢薪火谁当续?寂寂松筠何处芳? 尚有弦歌闻下邑,稍欣禄耀近文昌。 前修毕竟堪绳美,重剔残碑问老苍。 树木由来等树人,当年大雅迭扶轮。 即看雨露常如昔,不信文章果有神。 野火几番烧欲尽,故田多主换仍频。 名山合有传经地,终仗群才为鼎新。 作者在诗中充满着对往昔书院崇文重教的追怀和向往之情,流露出内心的沧桑之感以及对书院薪火再续、松筠再芳的热烈期待。我们从“名山合有传经地,终仗群才为鼎新”两句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片火热的心。 四、反映作者的爱民思想 明朝嘉靖年间担任知县一职的胡大武在他的说理诗《谕民》中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民本思想。其诗曰: 宦途日食费吾民,自愧无功报紫宸。 百里苍生多作善,一年绿野两回春。 但教子弟耕还读,莫问他人富与贫。 国课早完衣食足,家家和气乐天伦。 作者自称对下“日食费万民”,对上“自愧无功”,衷心希望大家“但教子弟耕还读”、“国课早完衣食足,家家和气乐天伦”。这就显示出他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乾隆版的《永定县志》在介绍他的小传中盛赞其“笃实和易,爱民如子。当时人咸云,真得父母之体”。从这首诗看来,这段赞誉并不是什么溢美之词,而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五、赠与之作 旧志载,崇祯甲申(1644)重阳节,时值鼎革之际,知县伍耀孙在北门山麓饮酒浇愁,蓦然发现邑人吴阶泰不是在家里好好地过节,而是跑到北山上来栽种松树,因而内心大为感动,于是热情地走上前去,举酒慰劳,并慨然赠诗,并对吴阶泰的善举表示钦羡和赞扬。其诗曰: 百年谁与辟蓬蒿?羡尔栽培独自劳。 矫矫苍鳞应有待,樵人须共惜龙毛。 笔者在本文开头说过,永定知县任上所作之诗肯定很多,这句话并非胡乱猜测、空穴来风。例如:作为永定的第一任知县、“前八景”说法的提出、确定以及积极推介者王环根本不可能只写5首景点诗而置其他3个景点于不顾。既然如此,那么另外3首景点诗今天又在何处呢?答案是:由于从前保留诗歌的渠道并不多,它们都失传、湮灭了。照此推理,遭到同样命运的诗歌肯定也不在少数,因此留存到今天的就只有上述所列的45首了。需要指出的是,这45首被保留下来的诗歌都一无例外地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所编纂的永定志书——“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和“民国志”中。而主纂这些志书的人中有的是教谕(李基益),有的是回乡侍亲的翰林(王见川、巫宜福),而有的是进士(张超南)——他们的文学素养都比较高,文字功底也比较深厚。他们对于入选志书的诗歌要求十分严格,因此能够入选、留存到今天的这些诗歌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遗憾的是,由于志书的篇幅有限,所以很多知县任上所作之诗就只能忍痛割爱,被舍弃了,而那些诗歌最后也就都失传了。另外还要说明的是,有些诗歌所反映的景观,由于时过境迁,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根本无法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美景相比拟,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用今天的标准去要求古人,苛求古人。了解一下历史上永定的美景,了解一下历史上永定知县的任上留诗,对我们来说也是有所裨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