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燕诒楼全景 □ 赖守铭 文/图 永定虎岗,有一座客家大屋燕诒堂。 清嘉庆年间,一个石榴花开的日子,潮州木材码头,年届花甲的赖华先看着一排排流入自家埠头的木材,心里盘算着这批木材可能的盈利,老家盖大楼的银两应是所差无几,但想到远在京城的三子亮先这几天就要参加殿试了,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心理没底,双眉又紧蹙了一下。 赖华先,永定虎岗松阳赖氏二十一世,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年轻时曾以伐木谋生,后随族人放木排到潮州,因为头脑活络,很快成为驻潮州木贩,十几年后,成了潮州木材大商户;生三个儿子。61岁回到家乡虎岗坑源建造燕治堂,历时半年,正楼完工,是一座4间1厅2层的土木结构楼房。期间又捐办私学,延师教授,使周边的子弟尽皆入学,乡邻赞誉。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久辞世。 赖亮先天资聪慧,8岁来到潮州启蒙,15岁参加童试,成为秀才,后有幸结识国学大师、广东布政司康基田,得其指点,国学突飞猛进,之后的乡试、会试,一路顺利。22岁参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殿试,取得三甲佳绩,任国子监助教、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几年后,外放川陕督学。道光年间,经不得官场尔虞而弃职回到潮州,经营祖上的木材产业。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广东沿海盗贼频发,生意惨淡经营。赖亮先思前想后,决定典卖祖产,回到家乡永定虎岗坑源另谋营生。回到家乡后,他看到本地和周边的堂堡、合溪、上杭浸泡竹麻用的石灰紧缺,家乡又有优质的石灰矿,便建起了石灰窑,由于质好价廉、诚信经营,石灰窑由一座发展到四座,不几年就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他开始思考把“燕治堂”厅堂建起来,完成父亲的遗愿。经过两年的努力,“燕诒堂”全面竣工。竣工之日,赖亮先特意在大门前坪地上种下一棵石榴树,期望后代能够像石榴一样多子多孙,红红火火。 在此后的日子,赖亮先亲自执教,把办好私学,培养青年一代作为自己后半生的奋斗目标。他去世时,后人在他的墓碑上镌刻“国学士”铭号,以纪念这位学识渊博、眼界高远的先贤。 “燕诒堂”是一座“独三堂”(没有左右横楼)楼房,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正厅宽8米,深6米,面积约50平方米,厅屏两侧各竖一根柱子,厅口也竖2根粗大杉木柱子,这就是人们常称的”四点金”厅堂。厅前两边隔屏用琉璃花格嵌成。正厅两侧各建两间1层的厢房,供婚丧喜庆时“礼生”“鼓乐”人员歇息及放置物品。厅的外墙东西两端各置一侧门,门是黑色大理石做成的拱门,坚固美观。厅的前后各有一口天井,均是河石砌成,有图案花纹。后天井两边各建2间平房连接正楼,为厨房饭厅。大门上有一副楹联,“燕翼承先德,诒谋启后人”。厅前两边墙壁各塑有三块壁画,壁画是“八仙过海”“仙女散花”“仙女下凡”图案。这些楹联、壁画包含了丰富的国学文化,寄托了赖亮先对后人耕读持家、与人为善、创新发展的殷切期望。 1918年,石榴结子的时节,老红军赖大超在燕诒堂出生。 赖大超,原名太超,字培海,全家七口人,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靠佃耕土地和磨豆腐收入维持生活。1929年红军入闽时,大哥、二哥参加赤卫队,三哥参加少先队,而大超年纪较小,则加入儿童团,被选为队长。儿童团在他的领导下,认真操练,协助赤卫队站岗放哨,查路条。 1930年5月至8月,红十二军、红二十一军一部先后驻扎在燕诒堂,从这里出发,出击东江。1930年12月,闽西苏维埃政府等40多个党政机关迁来虎岗。同时,堂堡区(当时为二区)肃反委员会及朱罗、三堡、堂堡、溪口、太南五乡的苏维埃政府也迁到坑源办公,时间达半年多,群众革命热情十分高涨。伍修权经红色交通线来苏区到达坑源山坡上看到燕诒堂周边的情景时说:“我到达虎岗时,正将红日西沉,天气晴朗,立在山顶上往下看,山下的平地上有许多儿童团员在做操,队列整齐,精神抖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长时期以来的紧张情绪,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啊!多么清新多么香甜!”(引自《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至今,燕诒堂的外墙还遗留许多“反对富农,组织雇农,团结贫农”“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热烈庆祝反对第一次进攻取得全面胜利”等红军标语和漫画。 1931年底,赖大超来到瑞金,加入共青团。1933年秋转为中共党员,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有一次,途中遭遇敌人袭击,赖大超率两名新兵突围,因缺水,渴得战友们唇干舌燥难受极了,后以自己的小便解渴,顷刻生效,突围成功胜利归队,受到表彰。此后,一路战斗,一身硝烟。1950年,奉调广东,先后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广州市科委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市科协主席等职务。“文革”中受严重迫害致残。1979年平反后历任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5年1月,石榴抽薪的时节,赖大超病逝于广州,终年78岁。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燕诒堂及附近基点村的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参加红军游击队的有33人,牺牲25人(包括大超的二哥、三哥),在册革命烈士21人,被评为“五老”人员的有17人,2户成为绝户。正是“蝉噪秋枝槐叶黄,石榴香老愁寒霜。” 目前,燕诒堂的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余人发展到70多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有35人。后辈们秉承家风,奋发进取,在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尽力尽责,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赖赠珍,今年71岁,虎西小学退休教师,燕诒堂楼主之一。1964年初中毕业后进入永定县财政局耕地普查工作队工作;1966年转入永定县民政科工作,练就了一手打算盘的硬功夫;“文革”期间回到老家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文革”结束后进入虎西小学,开始从民办教师到正式教师近40年的教书生涯。 虎岗、坑源连接三堡、堂堡,两地乡亲世代姻亲紧密,商贸不断,由于公路不通,两地百姓往来十分不便。赖赠珍从2005年开始,积极联络离退休干部、外出乡贤,为田背至坑源上湖塘,坑源至三堡的交通问题奔走呼吁,取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终于在2007年拓宽、硬化了田背至坑源上湖塘的公路,2016年开通坑源至三堡的公路。 燕诒堂修建年代久远,人文厚重,人才辈出,红色遗迹众多。赖赠珍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期望有关部门能够把它列入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成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激励年青一代永葆革命斗志,不断开拓创新。 如今,燕诒堂的住户已搬出楼外。老楼,就像一位硕健的老人端坐在一边,静静地看着后辈儿孙匆匆前行,看着门前的石榴花开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