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据新华社天津4月14日电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有一尊十余米高的白色纪念碑,一名战士形象巍然而立,望着前方。他注视的,正是引滦入津工程的起点。西流的滦水,就是一座流动的丰碑。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渤海之滨。上世纪70年代,天津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不足现象日益突出。由于超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平均每年以80毫米的惊人速度沉降。用水最紧张时,市民只能喝苦咸水。1981年8月召开的京津用水紧急会议上,国务院决定引黄济津。豫鲁冀三省人民顾全大局,立即响应。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可靠的地表水源才是最好的出路,“引滦入津”工程雏形应运而生。 按工程规划,川流不息的滦河水,自河北穿燕山余脉,循黎河水道,自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流向于桥水库,跨越两百余公里流入天津。1982年5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开工。一湾水,将津冀两地紧密相连。 “引滦精神就是为民造福!”已经90多岁的原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在接受采访时说。1982年1月,刘敏所在的原铁八师正式接到命令,参加引滦入津工程。在寒冷的冬季,部队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打开了进入各个斜井口的通道,抢盖了临时住房五万余平方米,比预计准备工期快了1个月。 施工期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铁八师编制撤销。30多年过去,刘敏对于部队“最后”一次任务记忆犹新。施工中,原计划通过十余个隧洞增大工作面来加快工程进度,谁料地下情况复杂,时常塌方,还牺牲了不少战士,废弃两个隧洞后重凿新洞才能赶上进度。铁八师正是负责其中引水隧洞的关键部分,而部队撤销的消息突如其来,基层战士们一时难以接受,工程进度大受影响。部队和官兵将来怎么办?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传来了好消息:天津市同意相关部队战士都在天津落户转业,并得到天津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流入天津。许多参与工程的战士就此留下,成为天津人。 30多年过去,南水北调等多重引水工程的实施,滦河水已不再是天津唯一的用水来源,但引滦精神及其区域协同的治理经验,在津冀人民心中是一笔珍贵而永久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