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 记者 罗姝 通讯员 苏冠生 刘琦 “五一”小长假,借助市文旅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契机,永定以世遗土楼为核心的世界遗产文化游,以南江、岩太等古村落为依托开发的乡村生态游,以龙湖、天子温泉、王寿山为重点拓展的休闲养生游等,串起永定旅游生态链,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昨日,该区各景区持续旅游火爆之势。 自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永定区抢抓旅游业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坚持走转型提升之路、文旅融合之路、全域旅游之路。据统计,游客接待量由2015年的557.28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1021.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44.5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21亿元。同时,还相继获得了中国旅游百强县、全国土楼客家文化旅游知名品牌示范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等多项荣誉。 从土楼故事说起 说起土楼,不得不提到振成楼的楼主阿耕,1951年出生的他,前半生,苦活累活都干,但还是填不饱肚子。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土楼旅游应运而生。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世纪80年代末经营“阿耕饭店”,并利用自己土楼做民宿。紧接着,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当大家刚尝到旅游带来的甜头时,土楼要“申遗”了,为了土楼的未来,他又带头签字,率先拆了自家饭店。 从1998年开始,经过十年漫漫“申遗”路,2008年7月6日,永定客家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成功“申遗”, 给永定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游客多了,外出打工的回来了,嫁出去的带着丈夫子女回来了,旅游景区的百姓富起来了。因为旅游效益,交通方便了,设施好了,环境美了,大家都惊叹这一“无烟工业”崛起带来的红利。 如今的土楼旅游,有了更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创业的身影。从湖坑村玉成楼走出来的大学生林炳祥,看准了家乡旅游的发展前景,2008年,带着妻儿回乡创业,从自家土楼的几间客房做起,再到开餐厅、卖土特产。由于景区里发展受限,2016年,他开了“土楼玉成酒店”,不仅做洪坑土楼的旅游生意,还辐射了前来高北、南溪、初溪等土楼旅游的人群。去年开始,为满足客人想住土楼需求,他租下了有着200年历史的方形土楼——清福楼,以文化观光、乡村客栈、民俗体验为主要产品进行保护性开发,推动土楼旅游转型升级。 去年,永定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发展土楼民宿产业,靠着民间力量创办起步的土楼民宿发展步入快车道。4月25日,永定土楼民宿与精品酒店协会成立,首届会长是90后的许敏奇,他的公司与市文旅集团合作,成立龙旅香叙品牌,一同打造云上岩太项目,推动陈东乡岩太村整村改造,让游客不仅看土楼、还能住民宿、参与民俗活动。 从“土楼旅游”向“全域旅游”奋进 作为全国首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永定着眼全域一盘棋发展目标,依托世界级旅游名片——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的影响力,加大项目策划招商力度,加快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从土楼观光游向康养、休闲、度假、工业等新型业态旅游转变,实现了景区大拓展、文旅大融合、管理大提升、产业大发展,初步构建形成了懂客家、览土楼、游龙湖、赏文化、品美食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了一条全域旅游发展的“永定之路”。 按照“一核两翼·东楼西湖·全域发展”格局,永定区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建设“四联工程”,构建土楼大景区,打造环土楼景区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实现由小景点向大景区的转变。围绕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文、养、居”旅游“6+3”九要素,以培育旅游新业态为重点,丰富多元化旅游产品,把永定打造成了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从过境游向过夜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部门抓旅游向社会办旅游、从土楼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转变。 “文化旅游是永定转型发展的头号功臣,接下来,围绕建设世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我们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打造国家级文旅融合的示范区。”永定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林如居如是说。 === 记者蹲点手记 === 旅游给永定带来了什么?除了带来了知名度、美誉度,改善了基础设施外,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的是旅游富民、旅游扶贫。 永定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一举扭转了永定“因煤而困”的局面,旅游业直接带动32个产业、间接带动129个关联产业发展,全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2.6万人,间接参与旅游产业的人数达10万余人。 政府引导和规范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增加经济收入,将景区和周边贫困村的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旅游业里来,扶助贫困户养殖、种植、开办农家乐和农庄、经营饭店、经营车辆出租等,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给以不同的扶助方式。截至去年底,永定区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旅游收入共1341万元,同比2017年增长39%,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全部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