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 徐维群 官方消息称,闽西龙岩区域都属于低风险区域了。这次疫情状况看,福建全省看龙岩一直是感染人数最少的,虽然输入性的有过六例都己治愈出院。闽西地域开阔、气候温暖也许是能更好抑制这凶狠的病毒的吧,不由也联想起我们客家人从中原迁入这块祖地,也曾艰辛困苦,也遇各类瘴气之毒,历史上也经历较多重疫侵蚀,如《永定县志》(道光版)卷四纪事沿革表多处记载:“乾隆五十二年饥,多疫”“嘉庆十一年,是秋,大疫,溪南尤甚”“嘉庆二十五年秋,多疫”。 客家人作为一支具有移民特质的民系在长期适应客居环境中改造自然、坚韧生存、协调发展中形成观念系统及行为准则,其中包括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观、绿色顺生的健康观、感恩共济的信仰观等。客家人多居于山区、气候变化大交通不便、医疗条件较差,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方法和健康观念,反映了客家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与饮食文化中,他们就地取材、节约成本又能健身滋补、预防疾病,创设了独特的民间医药品牌,这些都体视了客家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抗疫能力,值得我们思考与总结。 居住环境适宜。客家人居住环境的理念突出天人合一,择适宜环境而居,舒适自然。山清水秀,建筑开阔,向阳避风,阳光透气,楼上居住,窗多墙厚,冬暖夏凉。 日常卫生习惯。客家人的卫生习惯有几项很值得推荐的。一是洗澡是日行之事。温泉在闽西比较丰富,比如永定下洋,老百姓几乎天天去温泉,家里有老人走不动,子孙还会带温泉水回来让老人泡脚。二是客家妇女勤劳卫生。洗衣一般到溪坝,水流动开阔,衣物阳光下暴晒消毒。喜欢家里家外楼前屋后餐具被褥都翻洗擦净。客家女人坐月子都每天洗澡的,用于坐月子洗澡用的草药有好几种,如布惊树根、枫香树叶、枫香树根、山苍树根等,煮水温凉后冲澡,又卫生又去风湿。 医食同源。客家人生活于山区,医药不便,他们也积累了生活智慧,就地取材,医食同源。比如擂茶,艾叶粄,草根汤,黄酒姜鸡等都具有医食同源的作用。客家人特别喜欢喝各式草药煲的汤水调理身子和治病,普通百姓大多懂得一些草药的知识,常常是屋前屋后,路边地头的野草就是一味药。客家人对山上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口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有的草根食疗方,有几十种草根可炖汤入菜,能清凉解毒去肝火等,解决了一些末病或提高了对疾病的预防与抵抗力。总而言之,充分利用中草药材,可以说是客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医(草药、药膏、药酒治疗)食(中草药和食材蒸汤、做粄、泡酒)洗(用草药洗澡、泡脚、洗头等)。 民间医药。客家人在适应环境缺医少药环境中,也培养了自己的民间医药,他们给父老乡亲带来了最方便又接地气的医方和便药。永定最值一提的有胡文虎的“虎标万金油”和卢增雄的“采善堂万应茶”。 清同治初年,永定下洋中川村的胡文虎随父在缅甸的仰光开了药铺,缅甸位于东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天气炎热,雨水充沛,蚊虫繁多,胡文虎吸取了南洋等国的民间草药配方,制成了“虎标万金油”。“万金油”又称为清凉油,是用薄荷脑﹑樟脑﹑桂皮油﹑桉叶油等加石蜡制成的膏状药物,能活血消肿、镇痛止痒;当伤风、头痛时,取万金油涂在印堂、太阳穴处,也有清凉缓解之效,又称清凉油。南洋华侨回家乡必给亲友送万金油,或带同系列的风油精、白花油等,这是家居必备良药,解暑抗瘴。 还很值得一说的是永定民间医药品牌万应茶。万应茶 (饼)是一种多功能的药剂,始产于清朝嘉庆年间,永定陈东乡人卢曾雄用30多种地道中药材经过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技术配制而成。清朝道光年间卢曾雄之子卢宏汉将制药厂由漳州迁回永定陈东乡以其精良的配方、确切的疗效、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深受客家乡民喜爱,也享誉海内外的客家人居住的侨居地。传说清朝翰林永定湖坑人巫宜福回乡省亲卢宏汉赠送他“万应茶”,巫翰林把“万应茶”带回任所,适值京城瘟疫流行,“万应茶”治疗功效卓著因此名声大振,巫翰林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有客桑君语, 良方妙化哉, 桔荣先荫外, 药引上池来, 驱疫千金焕, 通神六气归, 视中宜宝贵, 知是济时才。” 一时传为佳话,也证明了万应茶抗疫之功效。万应茶 (饼) 采用砂仁、檀香、肉桂、白术、厚朴、姜活、香薷草、白扁豆、槟榔、泽泻等30多种天然地道中药材经独特工艺秘制而成,经200多年临床验证其显著功能为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消积导滞,实为居家必备便捷实用的良药。2008年万应茶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后人也正在恢复古法手工制药,以造福乡民服务社会。 感恩共济。客家人抗疫治病也常常感恩为乡民做过贡献的医神,供奉敬仰。比如吴夲,又称大道公、吴真人,(公元979—1036年),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省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吴夲生前为济世良医,受其恩惠者无数,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著有《吴夲本草》一书,后来乡民建庙奉祀尊他为医神。永定湖坑等地“作大福”都以祭祀敬仰保生大帝为机缘,也表达对医神的感激敬仰之心,也祈福乡民安康,也体现了客家人知恩图报、健康至上的良好民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