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一张统计表反映苏维埃文化教育情况 □ 郑荣标 张斌开 1929年10月20日,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在湖雷庆兴寺成立。紧接着,全县建立了12个区苏政权,其中培风为第十区。区苏政权建立后,又建立七个乡苏政权,分别是文溪、洪源、孔夫、上长流、下长流、寨背炉和山背乡苏维埃政权。 1930年代初期,第十区苏政权达到鼎盛期,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区、乡两级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设立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陈景文(后由郑庸经代理),下设宣传、教育、文化三个股,千方百计帮助工农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区苏政府根据闽西工农民主政府和县苏有关文化教育的决议精神,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大力抓好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和儿童教育,把学校当作培养党组织急需人才的教育基地。 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培风办起了极具时代特色的学校教育。其中有一份“永定第十区各乡教育经费十月份预算统计表”(现为永定区博物馆里藏),它反映了培风在苏维埃时期的办学情况,是一份研究苏维埃革命时期培风学校教育的珍贵档案。 这份统计表的填表时间为1930年10月20日,填表人为郑庸经。郑庸经又叫郑荣金,曾是第十区(培风)区委书记,这时降级为第十区文化委员会主席,却毫无怨言,不做计较,照样工作。 统计表里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详细列出了区里各乡名称、学校数量、每个学校的教师数,各种经费支出等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培风还没有正式区名,称之为第十区,下辖七个乡,分别是文溪乡、洪源乡、孔夫乡、上长流、下长流、寨背芦和山背乡。当时区苏建制相当于现在乡镇政府建制,乡苏的建制相当于现在的村级建制。各乡名称与如今的村名也有不同。文溪、洪源、孔夫仍存在,下长流现为长流,上长流现在叫东中,寨背炉已经并入东中,山背现在是龙潭镇枫林村里的一个小自然村。 每一个乡都兴办初级劳动小学、附设乡苏或日学补习学校以及独立的平民夜校等,其中初级劳动小学是正规学校,其他两种学校都是辅助性质的。大乡有两所甚至三所初级劳动小学,小乡只有一所初级劳动小学。每所初级劳动小学教员最多的有3人,最少的只有1人,每个教员的每月生活费是6.5元。一个乡的学校总支出最高48元,最低8元6角。全区总计是大洋224元4角正,可能是有些项目没有统计,后来改为大洋227元1角正。 另外,由于受1919年“五四运动”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文字简化改革已经深入民间,但并不彻底。统计表里的数字使用从左到右的书写格式,年月日也采用阿拉伯数字。 苏维埃时期的劳动小学实行义务教育,17岁以下的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初级劳动小学高国语、算术、游艺等课程,学制为三年。永定县文化委员会编有《劳动课本》第1册共课,由区、乡翻印,作为教材,此外,各学校还相应增加乡土教材。初小教员由乡或区苏政府聘请,对不称职的教员,各级政府可以随时撤换,多数学生反对的也可以撤职罢免。教员的调动权归文化委员会,同时还建立巡视制度,保证学校教育为苏维埃政府服务。 从该档案统计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区苏所属的文化委员会,人员精干,教师薪水低,因为当时还处于战争状态,苏维埃政府经费紧张,工作人员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品德,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使苏维埃政权不断壮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