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永定:巧用客家家训 化解矛盾纠纷 □ 融媒体记者 赖容 通讯员 吴旭红 廖晓华 “老卢,我的稻田被老陈损坏了一大片,你来评评理!”“老张,我们客家人的俗话说得好,‘亲戚常来往,邻里勿结怨’,大家都是邻里乡亲,老陈也不是故意破坏的,你要多谅解,大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日前,永定区岐岭镇,在“客家调解员”卢绍钦的劝说下,原本情绪激动的村民张某逐渐冷静下来,表示不再和对方争吵,愿意和解。这是永定区巧用客家家训化解矛盾纠纷的又一成功案例。 永定客家家训深植于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含有公民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诚信、和贵礼让等元素,具有独特教化功能。近年来,永定区司法局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灵活运用客家家训“和贵、规矩、向善、崇法”等平安和谐元素,将其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好家风好作风引领全区形成良好的崇德尚法氛围。近年来,全区运用客家家训化解矛盾纠纷3521起,占全区调处纠纷总数的41%,调处成功率达100%。 “基层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客家家训虽然不是法律,但却一直维系着乡村和家庭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用百姓的话为百姓说‘法’,较法律更具柔性和温情,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永定区司法局局长林松江说。 永定客家祖训家规,秉承儒家思想,教诲子孙后代团结族人、和睦乡里、诚信守法、戒斗息讼,增强村民自我道德约束能力,与法治的功能不谋而合。为此,该区深挖客家家训法治内涵,通过开展“我的家训家规”“我的家风故事”“十佳优秀族规家训”等征集及评选活动,发动全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以“平安和谐”为主题、蕴含法治思维的不同姓氏家训、山歌、典故等特色文化题材,组织编写客家家训“三字经”,深度挖掘客家文化丰富内涵和思想精髓,寻找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平安文化的结合点。 永定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148”“客家枫桥”调解品牌,将可适用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客家家训进行分类,按纠纷类型共分为16类,并编制成《客家家训》等平安文化宣传普及读物印发宣传。同时拓展调解思路,将客家家训引入矛盾纠纷化解之中,带动群众参与,做到客家文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新突破。 客家家训要求为官要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思想,也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近年来,永定区司法局优先从村“两委”干部、综治人员、志愿者中,挑选熟悉客家家训和热心服务群众的人员,组建“客家调解员”队伍。他们遍布在村组、奔走于乡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打通了调解服务在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务勤俭,戒斗讼”“和乡党以息词讼,读法律以警愚顽”……目前,永定在全区设立了300多个法治宣传阵地,各乡(镇)、村(居)深挖本地家训,强化道德教化,用身边的家训、家风引导群众。 拆除旧房、危房、空心房是乡村振兴一大项目,而老旧房拆除涉及人口众多、关系复杂,涉及人员大多亲缘相近、血缘相连,稍有疏漏便影响全局,客家家训在调解此类纠纷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抚市镇乡村振兴项目旧房拆除,黄氏宗亲便对其祖上房产拆除款分配问题产生纠纷。该旧房历史复杂、祖辈父辈之间留下诸多恩怨,调解难度大。客家调解员通过深入走访,调查该房产归属、理顺产权归属的变更和转移历史、厘清当事人亲缘关系。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黄氏族规“敬祖先,孝父母;睦宗族,敦礼让;守本分,杜异教”,多次组织当事人协商。通过客家调解员不懈努力,耐心、细心与当事人沟通协商,最终促使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