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张鼎丞:坚持实事求是的福建省苏主席
□ 胡大新 在巩固和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艰难曲折的历程中,张鼎丞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始终坚决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同错误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创造性地领导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1930年六七月间,李立三“左”倾路线传达贯彻到闽西,命令刚刚成立的闽西红二十一军向广东东江地区出击,“集中一切革命力量,扩大斗争到广东去,首先夺取闽粤桂三省政权,争取全国胜利”。此时,张鼎丞刚刚接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他与同样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的邓子恢没有盲从这一错误指令,而是从当时的斗争实际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闽西红十二军已奉命北上,远离苏区,闽西苏区还有不少反动武装正伺机反攻倒算,现应先集中红二十一军去消灭这些反动武装,巩固苏区,然后逐步向漳州、厦门等附近大城市发展。 他们因而被错误路线执行者扣上“新右倾”的帽子,受到严厉指责。但他们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只派红二十一军开赴东江,而把红二十军留在闽西开展游击战争。张鼎丞亲率部队频频出击,歼灭来犯之敌,保卫了苏区,减轻了“左”倾错误对闽西的危害,红二十军本身也得到发展,由1200多人发展到3000余人。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红二十一军出击东江后却屡遭失败,损失惨重,被迫返回闽西。 李立三“左”倾路线还没得到彻底纠正,1931年2月以后,中共闽粤赣边特委主要负责人又接受和执行了更“左”的王明路线,实行死打硬拼,致使闽西红军越打越弱,苏区越打越小。张鼎丞顶住巨大压力,深入永定、上杭等县,领导各级政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集大批粮食支援红军,并亲自率领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按毛泽东的游击战术,灵活机动,阻击向苏区腹地进攻之敌,配合主力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1932年3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汀州成立,张鼎丞当选省苏首任主席。在他的主持下,确立了各级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组织系统和工作制度,人民政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还成立了省军区司令部和各军分区司令部,实现了军事工作的统一领导。 张鼎丞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根据闽西的实际情况和斗争形势的需要,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深受群众拥护的财政经济政策,把发展经济作为支援反“围剿”斗争、巩固根据地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来抓。至1933年,闽西大多数乡村办起了劳动互助组、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员发展到10万人,近70万股金,筹集了大量资金上缴中央政府。他身体力行,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组织劳动竞赛,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苏区增产运动蓬勃展开,农业丰收,工业、商业也有长足发展,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并且改善了群众的生活。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体育等事业的繁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闽西苏区县县有列宁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干部训练班,乡村有劳动小学、列宁小学,对儿童实行义务教育。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苏区的斗争环境日益恶化。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的罗明,主张按毛泽东的战争指导原则,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以配合主力红军机动作战。但王明路线推行者却把罗明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开展了所谓的反“罗明路线”斗争。由于张鼎丞始终坚决支持罗明,因而也受到严厉打击,最后被撤销省苏主席职务,调任中央粮食部副部长,负责到基层去筹粮、运粮。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张鼎丞被留在闽西坚持斗争。面对十几万国民党军队的反复疯狂“清剿”,面对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险恶形势,在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主席,与邓子恢、谭震林一起,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运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战略战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率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英勇顽强、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牵制敌人大批兵力,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保卫了苏区20万人口地区的土地革命果实,终于迎来了全民族团结抗日新时期。1938年3月,新四军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2000多名闽西南子弟兵开赴苏、皖前线,踏上了抗日征途。 1939年5月,张鼎丞奉命赴延安。毛泽东在窑洞里接见了他,并意味深长地说:“你回来了,路遥知马力。”还说:“教条主义说我们是‘右倾机会主义者’,看来事情还是我们这些‘右倾机会主义者’做的。” 毛泽东的一席话,是对张鼎丞在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所作重大贡献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