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南江村“女儿林”及其时代意蕴 □ 温永招 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蕴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寻找并抓好切入点,因势利导,加强文化宣传,这是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关键和重要抓手。永定区湖坑镇南江村,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不仅以造型各异、文化内涵深邃的土楼吸引游客,还以优美、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吸引人们。这里的一片女儿林,是一处极为动人新颖的成风化人的教育基地。 300多年前,南江的一个村姑将要出嫁,她感念父母往返山路到梯田辛苦劳作,特地在菏山岃头的石路旁种下一棵松树,以便父母在来回的路上有一块树荫歇脚,也以此表达自己的故土情思。没想到,此举受到村中人的效仿。此后,每遇嫁女,该户人家都会上山种下一棵树苗,系上一块红布。天长日久,竟在此形成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于是有人就给它取名为“女儿林”。如今,3.5公里长的山路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两边的松树和酸枣树已达上千棵,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松树有300多年树龄。女儿林,如今成为南江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女儿林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是承续传统美德。女儿林之所以出现,是因女子感恩父母,体恤父母持家养育辛苦,作为回报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好德行。种植女儿林的树,虽然先有报答、体恤自己父母之意,但之后也有惠及别人包括“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心意,其本质与孟子倡导的“两及”思想并无二致。此外,其他人效仿种树的举动本身就体现了客家妇女勤劳、孝敬的品质,这是客家妇女贤惠孝顺的鲜明体现;再者,女子将嫁,以此寄托一种情怀,这也是她们不忍别亲、牵挂娘亲、极重家庭的表现。 二是体现移风易俗的新风尚。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300多年前的那位南江女子,以自己纯朴的言行种上了一棵树,没想到却引领了一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如今,历任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南江村两委干部,都会在女儿林种上一棵属于自己的树;每年植树节,党员干部也会自发上山种树;平时在家的党员不管再忙,也会对女儿林进行日常管护,形成了一种新风尚。要知道,旧时人们面对旷野只会砍伐,哪有种树造林的想法?即使个别偶有栽种,也未形成风气。女儿林的价值之一就是,它开创了一个植树造林的好风尚。人们在很长时间里把女儿林看作“风水林”,出于敬畏,没人敢盗伐,但其根本原因是封建思想作祟,而不是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女儿林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它曾经无形地约束了民间可能盗伐的企图,久久为功,坚韧不拔,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到成林的过程,恰是对人心的一种矫正、引领,也是对村庄良序公俗的导航。 三是彰显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女儿林四周古木参差,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坡坎结实,几乎见不到崩塌的现象。可以说,女儿林涵养水源、绿化环境、保护水土,与山下的村民和谐相处了300多年。更重要的是,其下有梯田、水渠,一直受到众多古树植被的涵养,广大村民的生活用水也靠它润泽,实现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江村的老百姓跟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曾经也主要靠耕田种地和砍伐竹木卖钱过日子,但对于女儿林,他们从来没有非分之想。换言之,村民不管以何种方式发展生产、促进经济,都不曾打过女儿林的主意;加上女儿林被当地人视为“风水林”,没人敢冒犯。这样,不仅经济得到发展,环境也得到保护。保护女儿林,进而扩大南江山林,对于促进生态环境向好向广发展具有极大的可瞻性,这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可期。 女儿林文化传承意义深远。人民群众有个朴素的思想,大凡得到符合普适心愿的东西,就认为是“福”或“福气”。南江村的女儿林,对于当地人来说自然是“有福气”的,因为他们具有别人所没有的“生态福”。打造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等为主要内涵的红色福、客家福、生态福,让“福文化”成为龙岩老区人民加快建设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强大精神动力。湖坑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红色资源多、客家文化浓、生态资源优。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是新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个个重大项目厚植新风正气,纯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湖坑大地广袤的田野间。湖坑随着移风易俗深入开展,乡村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生态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持续挖掘南江村女儿林的生态文化,以女儿林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感染人、熏陶人,是引领时代新风尚,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