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小桥悠悠 □朱定宝 一溪两岸,小桥横架,桥下有女浣衣,桥上孩童嬉闹。于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动态美景就此勾勒成。客家山村的桥,是诗意之物,更是乡愁的承载者。 筀竹巷,并非传统街巷,而是位于永定金丰大山腹地的小山村。山里人家,岁月悠然,两条溪涧从村东一路绕转,蜿蜒着,淌过土楼人家的楼门口,此时的溪边,便有了一段石砌的台段,十余阶,直通溪坝。溪上通桥,作为乡愁之物,一座桥,记录着不同的悠悠岁月,融入当地传统历史人文。村中那座青石板古桥,位于老屋“拱成楼”外门不远处,简单而厚重,两块长约3米、宽约0.8米的厚重大条青石拼接而成。说起桥的历史,族里老人似要扬眉吐气一般,音言高嗓,一手生动比画:“此桥架设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朱氏十四世祖发吾公(恩授乡宾冠带)出资亲力搭建。”末了,往往顺带一句:“发吾公的大哥,恩授太学生,四弟是乾隆年间的福建按察使司经历,五弟是岁进士,全家功名!” 这座桥,早期为方便过溪去对岸的农田耕种和侍弄菜圃。后因家族人丁兴旺,间房拥挤,于是在100米开外的正对面园岗边,另建一座四方大土楼“德裕楼”,石桥成了连接祖屋和四方土楼的通道。沿着鹅卵石铺成的石阶往下走,经过一字排开的十余间矮土厕,最尾边的土厕邻溪,石板桥成为去德裕楼的唯一通道。桥边,石子小路绕绕弯弯延伸数十米,尽头,拾级而上,就到了祖屋。少时,村中小路没有路灯,晚上只能打着手电筒,月儿疏朗的夜晚,借着清幽的月光,桥面及周围倒也看得清清楚楚。无论是四下漆黑的夜晚,还是明月高空,每当走过这座石桥,我都会加快脚步,只认真看路面,不敢四目张望,耳边传来桥下潺潺的水流声,约莫已过小桥,依然不敢停留半步。山村的夜,异常安静,此时的石桥,也更加充满神秘感。少时,山村传统民俗异常流行。经常可见几根烧至半截的线香斜插着,另摆一两小瓷杯,神秘感陡增。 另一座是石拱桥,由族里华侨捐资所建,位于“德裕楼”左侧50米开外一个叫“双坑口”的溪坝边,公路未通之前,此桥是村中要道,去“天山岗”供销店须经过这里,去卫生室、裁缝店、理发店亦是必经之路。石拱桥长约5米,宽约2.5米,桥两侧,置一米高水泥护栏。村中有长者聊起,古时,这是一座由三根大圆木绑结而成的木桥,每遇大雨山洪,桥便经常被冲走。小时候,桥头到处可见长满翠绿的苔藓。古木横空,旺盛依然,成村中一景,树龄已达400多年,地面根蔓纵横,曲直盘绕,如驼峰又似垛苔起伏,扎堆重叠。更胜一把巨伞,撑起大片阴凉,成为村中老少消暑纳凉、嬉戏玩耍的场所。夏日,整座桥被浓密树叶荫避着,歇于桥头,地面点点光影摇曳,凉风拂面,甚是惬意。 昔日,这是一座读书桥,见证历代筀竹先祖一脉传承“耕读传家”的祖训。桥的斜对面,是一座拥有人文历史的四方大土楼“中和楼”,族谱载,土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岁进士”朱助吾的老居。因此桥所在地方,村人又称“进士桥”。站在桥上,岁月悠然,风中似还带着浓浓的书卷味。遥念往昔,清早,四方大土楼传来书声琅琅,延续耕读传家祖训。夜晚,星月清幽,一盏孤灯如豆,楼棚上,溪涧有声传来,学子正埋头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