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深山里的大阜村

2023-04-24 14:50:53 来源: 永定新闻网  责任编辑:   

深山里的大阜村

大阜村刘氏家祠。

□ 徐维群 文/图

福建迁台客家宗族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已经到了攻坚阶段,近日我带着刘氏迁台的问题走进永定仙师镇的大阜村。从永定县城到大阜二十几公里,仿佛是受古人之托回乡寻亲,略有急切的心情。穿过务田、西洋坪、秀富等村庄,山路弯弯忽然豁然开朗,一片开阔村落在眼前,环视四周,群山环抱,山树繁茂,郁郁葱葱。我们终于到了大阜,大阜村2020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红色村庄,革命先辈陈潭秋、邓子恢、刘永生等在这里战斗过。村里2700多人,由南阳、田背等几个自然村组成,有郑、刘、周、赖、李、郭等姓氏。

村口是南阳自然村,大片烟田绿油油的,几位老人家坐着拉家常。面前的一排古民居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楼厅高阔,雕梁画栋,府第式方楼的建筑风格,大多为三进四进,为民国期间建的,建楼经济基础正是永定最有代表性的烟产业。

见昌楼,建于1937年,占地4500平方米。该楼由主楼和两边横屋组成主楼4进,共有180余个房间、17个厅,16道楼梯。前堂、中堂高2层,后堂高3层,祖堂设于中堂底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门对“见业追前代,昌门启后昆”,内厅楼对为“溯吾族由涵水而来,一迁横坑,三迁南阳,几十代克勤克俭,承先启后;念我祖以仁德而厚,七房派衍,五房分居,数百载或耕或读,植矩悬规”,这长对联记述了该村郑氏迁徙历程又展现家风厚重,可见先辈的创业之艰和对后代的殷切之心。楼内住过40几户,五六百人。二进楼厅前后两个挂钟还在滴答响,墙后壁上留着2013年分山林的会议通知,燕子呢喃,母鸡咕咕地护着小鸡,老阿婆在灶前忙碌,烟火气十足。

我们又往前走了一百米,到达长春楼。据此楼郑氏二十八世孙介绍,祖上烟生意发达,生意做到香港和东南亚,此楼建于清中叶,民国时被烧毁,后又从香港寄光洋回来重建。长春楼比较气派,东西两边还有洋式琉璃瓦屏风。大楼和左侧门对看不清了,右边门楼对联还依稀可见“访道我尝寻谷口,立乡人为广门衢”,有寻找正道、广开门路之意。主人在侧门厅请我们喝茶,坐着的椅子是明清式家具,旁边石臼上刻着“天成”两字,说其祖上条丝烟品牌即为“天成烟丝”,随处有古意。我说,这楼还能保持完好不错。他回复,祖上留下的东西能保护好也是义不容辞,每年都会自费捡瓦,不漏水就不会塌。他原来也外出打工,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于是回乡开始做酒卖,旁边正是他的酿酒装置,传来阵阵发酵的气味。如今,乡村留下的几乎是老人,如何留住年轻人,确实是乡村振兴的大课题。

看完南阳郑氏古民居,忽然想起正事来。见到朋友帮忙联系的田背自然村的刘老先生,慈善的脸上荡漾着笑容,他引着我们走到刘氏家祠前,家祠门对“禄阁家声远,彭城世泽长”,喻示着刘氏的源流是彭城刘,这支刘姓为上杭官田落脚的千十郎公派下,三八郎支伟海公移居大阜村田背,现传至33代900多人。开台祖刘文科是田背的第二十二代(官田一世算起),旻福公脉系,乾隆年间迁台,移居台湾嘉义竹崎乡和梅山乡,已传2000多后裔。仙师靠近广东茶阳。清嘉庆年间台湾刘氏后人曾回田背村祭祖,走时留银两委托村里同宗帮忙祭祀,还带上了故乡的毛竹苗,回台湾种植后还通过造纸发家,也是托祖地福荫了。刘老先生说,十几年前台湾刘氏宗亲组团回来对接,摆了四桌酒席。他指着刘氏家祠旁还留的那块空地说,这是留给刘文科这支重修宗祠的,可惜后来没有完成,也联系少了。

跟着刘老先生回他家田心楼查看刘氏族谱,田心楼也是一处四进府第式民居。近午间,他热情相邀煮面吃,说孩子在外,主妇也到广东采茶去了,他自己简单过,与他相伴十几年的狗乖顺地在身边晃悠,梁上的燕子唧唧叫着,一群小鸡围着母鸡欢快地上跳下跳,引我拍下好多乡土气息的镜头。一会儿来了几个刘氏族人,说起前几天刚刚祭过千十郎公,他们也都在回忆那次台湾刘氏宗亲回来团聚的情景,说欢迎台湾梓叔常回来。是啊,不管怎样的时空相隔,同宗同源,血浓于水的根脉之情是永远割不断的。

告别刘老先生,我们向充满古韵和乡土气息的大阜村挥手,感受着开台祖刘文科离别故土恋恋不舍的情愫,路边翠竹车窗前闪过,刘氏后人带走的家乡竹,在海岸那边也一样翠绿宜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