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被称为“闽西的小井冈山”的永定金丰大山,曾留下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的历史足迹。在那里留下足迹的,还有威震闽粤赣的“红九团”政委方方。 1934年10月,在江西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主力不得不撤出中央苏区,进行了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留下的部分红军和地方武装,加上未能撤走的伤病员,共计还有3万人左右。苏区中央局把这些武装力量编成红军第二十四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仍然同敌人打硬仗,最后失败了。瞿秋白、何叔衡等领导人,有的在突围中牺牲,有的被捕殉难。中央苏区从此沦于敌手。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在大敌当前,力挽狂澜,于1935年4月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他们统一领导原闽西南地区的武装力量,采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来抗击敌人,终于胜利地坚持了三年之久。在我党历史上称为“三年游击战争”。 当时,闽西的武装力量有红八团、红九团、明光独立营、红十七团、十八团一部,约1200人。 敌人下了很大决心,投下很大本钱,调集八个主力师,十多万人,在龙岩设立“清剿”指挥部。李默庵、李延年为指挥官,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消灭闽西南红军游击队。 中央苏区红二十四师的覆没,是一个血的教训。从历史上的正反面经验教训中,红色战士找到了对付敌人的好办法。此法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具体运用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时在山上同敌人“捉迷藏”,有时就跑到敌人空虚的后方去打;你来我去,你去我来。 方方率领的红九团于1935年春挺进金丰大山,进驻天子岽南华庵下的雨顶坪,村子有三四十户人家。1929年9月毛泽东撤出重围时,曾在这个村子住过一夜,然后再一站一站来到上杭。 这一年4月的一天,在金丰大山腹地雨顶坪休整的红九团遭到敌三师三个团的包围。其中一个团从陈东向雨顶坪挺进,一个团从白腊坑向雨顶坪侧击,还有一个团埋伏在雨顶坪后面的天子岽。如果敌人实现了合围的计划,红九团真是插翅难飞。形势对红九团非常不利,处境非常严峻。 当时,方方及团长罗忠毅等领导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他们立即召开“诸葛亮会”研究对策。他们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认为雨顶坪后面一定有敌人埋伏,如果往村后登山突围,势必同敌人遭遇。敌人以逸待劳,居高临下,不但难以摆脱敌人,还可能被一网打尽。于是,他们果断决定,从半山腰森林中斜插出去,与白腊坑的敌人“换防”。 果然,敌三师三个团按部署计划行动。当红九团斜插到白腊坑时,白腊坑的敌人便到雨顶坪和从陈东来的敌人会合。当红九团到了白腊坑知道敌人上雨顶坪时,他们又从白腊坑再择小路登天子岽。此时,由高地村登天子岽伏击的敌人,也往下到雨顶坪会合,正好与红九团“换防”。 这一天,红九团像小孩子“捉迷藏”,你来我去,我去你来,追来赶去,谁也找不到谁。就这样,闹了一天,敌人三个团连红九团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敌人对红九团的包围落空了。他们知道,金丰大山是红军游击队的天下,趁天色未黑,赶快收兵回到陈东。 整理 陈淑如 选自《血沃杜鹃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