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潮州江山尽姓“韩” ■ 刘永良 文/图
横卧于韩江之上的湘子桥 客家母亲河——汀江,出了永定棉花滩,再纳永定河水,流入广东省大埔县境,缓缓流到三河坝,与西边梅州流来的梅江汇合后被称为韩江,流往潮州,注入南海。 汀江、梅江汇合后,为何称为韩江?过去,我不曾去探究过。2023年4月,我第一次走进潮州,才知道韩江姓“韩”是潮州人民为感念韩愈而来。这是因为韩愈的人生,与潮州有着不解之缘。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十四日,唐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被贬为潮州刺史,于当年3月25日到达潮州履任。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跌入人生谷底的韩愈没有选择消极避世,他以诗言志,调整状态,适应陌生环境,重新开始“为生民立命”,最终在潮州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到潮州,韩愈便置个人安危得失于不顾,用实际行动关心百姓疾苦。当时,潮州城外的“鳄溪”(也称“恶溪”)鳄鱼成灾,时常伤人,百姓谈“鳄”色变。为绝此患,韩愈去江边视察,举行祭鳄仪式,写下传世名文《鳄鱼文》。但战胜鳄鱼的并非古文,而是硫黄——他组织民众向水中倾倒硫黄,鳄鱼被硫黄刺激顺流而逃,百姓从此免受鳄灾困扰。驱鳄成功后,韩愈开始兴修水利,亲身勘测地理,发动百姓修筑围堤,防御大水侵犯。同时,主持开凿水渠金沙溪,灌溉农田,发展桑织。再加上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两桩功绩。韩愈在潮州8个月完成了4件大事,为后来潮州成为“海滨邹鲁”奠定了基础。 潮州人懂得感恩,以各种方式表达对韩愈的思怀和纪念,感恩韩愈的付出。他们让潮州的山水都姓韩,把潮州地区第一大江“恶溪”易名为“韩江”,将灵气充盈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韩愈手植的橡树称为“韩木”;以韩愈的号命名“昌黎路”“昌黎小学”;还有韩堤、景韩亭、祭鳄台、韩山书院、韩山师范学院等等,真可谓潮州江山尽姓“韩”。而且,潮州人把韩愈供奉起来,为他专门修建了一座祠堂,叫“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韩文公祠主祠堂供奉着韩愈坐像,四周陈列古代的、现代的碑文石刻,值得放慢脚步细细欣赏。 漫步在清幽雅致的韩文公祠,内心竟有着莫名的亲切感,脑海里不断闪现出韩愈写的那些诗词篇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韩江之上的“广济桥”是南宋时期建设的。潮州百姓有着深刻的“崇韩”情结,将这座桥的建设归功于韩愈。传说,韩愈让侄儿韩湘子出面邀请广济和尚一起合建大桥。桥建成之后,叫“湘子桥”,也叫“广济桥”,而当地人喜欢叫“湘子桥”。因为,江是韩愈的江,所以叫韩江;桥是韩愈侄儿的桥,所以叫湘子桥。一条江、一座桥,韩愈与韩湘子就这样落户在潮州,千古流芳。 纪念和感恩韩愈,其实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民心所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贤先圣在一个地区,能够获得如此礼遇的真是不多。有一副楹联曰:“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一个官员如果在离任后,能够在坊间闾巷、田间地头,为人称道,时时谈起,念兹在兹,深深怀念,那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地人提起韩愈仍肃然起敬。准确说来,当地人都不会直呼“韩愈”,而是称“韩文公”,赞誉他为“吾潮导师”。潮州经典潮剧电影《苏六娘》里面有一句:“韩文公被贬到潮阳,从此潮州出豪贤。后世潮人感盛德,遂把江山改姓韩……”充分体现了潮州人民对韩愈的深切怀念与无比崇敬。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当今世界,还是封建王朝;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布衣庶民,只要能一心为民,心系社稷,多办好事、实事,名声自在人心。 记得有一首赞颂谷文昌的歌词:“谁说流水无意岁月无痕,谁说落花无情往事如烟,请听山的诉说,请听海的呼唤,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是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不因问题难解而逃避、不因事情微小而忽略、不因能力不足而放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