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善美坑头 坑头村溪边。 ■ 徐维群 文/图 又到大溪坑头,我有转屋家的心境,这里是母亲的娘家,从小就常来,屋前屋后转个遍。 此次来,阵仗大,带了八个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又恰遇大溪乡举办“关帝圣君民俗文化节”,让我们大饱眼福。俗话说“大溪人趣唔趣,空壳黄牛祭关帝”,关帝是义勇之神,守护担当,村民把他视为保护神祭拜,是大溪地标性民俗活动。过去年年举办,现在移风易俗每五年举办一次。我们到时正是活动高潮,只见各村一组:神轿、花车、仪仗、鼓手、人偶组成的队伍,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鱼贯而出,好似遇上了最盛大的化装舞会,神仙聚集。镇里村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宾待客。一次民俗活动也是亲友聚会,热闹甚过春节,是客家人和睦重亲的体现。看那一桌桌摆上来的丰盛桌席,同学们也感受了浓浓的客家乡风民情,八十几的老母亲跟着回娘家来,侄孙们喊着姑婆,把她叫得心花怒放。 坑头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已有600多年历史,聚居了一千多以游姓为主的客家村民。村里古建丰富,村口是游氏宗祠,沿河两边散落着30余座土楼,造型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半月形等,素有“醉美坑头土楼沟”之美称,的确是一个小型的土楼公园了。 坑头村的土楼就像土楼家族,看看坑头村的楼名、楼对都充满着善美、和谐的正能量。小溪右手边是崇裕楼、光裕楼、广源楼、田心楼、世昌楼、树德楼。近六百年的老楼树德楼虽然半边已毁却记载着沧桑岁月,这里也是大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战争年代当过闽西特委妇女部长、解放后曾任上杭第一任县长的张昭娣曾在这里居住。溪水另一边是九如楼、福和楼、余庆楼、积善楼、善庆楼、九皋楼等。厚重大气的方楼余庆楼,高四层,还有外厅侧堂,这是母亲出生长大的楼,小时候来楼里住满了人,锅碗瓢盆交响曲此起彼伏,和表哥表姐们捉迷藏躲在二楼谷仓里半天也没人找到我,忍不住只好自己出来“投降”。现在人们都搬出去住新房了,被风雨掀了一角的屋顶和屋檐又修缮回去了,很是欣慰。再往上走是积善楼,这是三层小方楼,这里是二舅家,娭毑也在这楼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日子,喜欢它的楼对“积功莫如积德,善创尤当善成”;再往上去是很精致完好的圆楼善庆楼,楼对是“善居其达大,庆国重修齐”,土楼人家,以善德教育后人,以耕读持家创业,许多楼对楹联都寄托了祖辈对后人的期许与重托。 靠河边的兴华楼里创立了孝善馆,“孝天孝地孝父孝母孝人孝物孝行天下,善德善行善教善育善众善事善化人间”,以孝善文化和耕读体验为主题吸引许多孩子前来学习实践。同学们也走进“孝善馆”里,听客家研究专家张教授讲解游氏文化的经典故事。 土楼里居住的人不多了,很想念有才气又勤劳的娭毑、会讲故事的钱叔婆、木工活很精湛的二舅、会做大襟衫的三舅、送我老皇历的战叔……但不管是不是已经住在新楼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纯朴民风是不会变的,同学们又好好体验了一回。村里出来,沿着河边栈道,溪水流动,鸭子成群,水口伯公、田头伯公烟火亮着,远山含黛,美丽景色让我们放慢了脚步。山里的夏日气候,雨说下就下,哗啦啦的大雨密集地砸来,我们赶紧冲到路边的新建农家小楼前躲雨。忽然门打开,客家阿婆招呼我们进去,这么漂亮的房子,没嫌我们满脚的泥水,又搬椅子又倒水,还切出一大盘自家种的西瓜给我们吃,吃着甜脆的瓜等着雨停。雨后阳光出来了,我们告别阿婆,她送到门边喊着慢走,同学们也频频回头招手,心里暖融融的。 坑头村还有丰富的文化元素,比如佛道禅茶文化。马脐岽、东福山两处宗教圣地和道坛一处。我们驱车直上马脐岽,一路绿柿挂满枝,这里可以俯瞰坑头村,像翠山环抱珍珠,若是春天满山李花开时更有盛世芳华之美,高耸入云端的观音雕塑慈眉善目地凝望着这片热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真好。下山时半道拐进福和山道坛,这里是龙岩最大的道坛,它如山中隐士,古朴天然,禅意十足。 同学们终于等到忙完活动的坑头村游书记一起聊聊了。游书记是80后,年轻有活力,他回应着同学们的问题,他说回村做村干是需要一种奉献精神,现在乡村振兴的机遇很好,坑头村是示范村,村里有金色的土楼文化资源、红色的苏区老区革命资源、绿色的生态资源,希望能“三色并开”,和村民们一起,把坑头村建设成生态宜居,有发展活力的美丽乡村,我们相信且期待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