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在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五湖村上寨革命基点村的苍松翠竹中,掩隐着一座客家土楼——“泽东楼”,这是全中国唯一以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名字命名的民居。9月5日,笔者又一次来到“泽东楼”,仿佛走进了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认识了一位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伟人,读懂了上寨革命基点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红旗永飘“泽东楼” 上寨革命基点村距集镇18公里,距村部11公里,地处永定抚市、湖雷、陈东3个乡镇接合部——何凹头,海拔1000余米,有人口26户、156人,耕地面积73亩,山林面积3560亩。“泽东楼”前,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以“泽东楼”为中心的基点村群众始终坚贞不屈、红旗不倒。特别是革命接头户阮唐妈,她的丈夫张茂春(红军游击队交通员)、夫兄张茂煌(乡苏主席)被敌人杀害,夫弟张茂清和自己两个胞弟参加红军后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自己则因支持革命曾多次被敌人抓去严刑拷打,以致在场6岁的女儿被活活吓死;她的房屋被烧毁,财物被抢光。但是,阮唐妈始终心红志坚,一直坚持革命到最后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基点村被烧毁的楼房得以重建。当时,永定县委、县政府为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在1950年第一批重建家园时,由县政府全额拨款,特意按革命烈士张茂煌、张茂春家的四方土楼原形重建,占地150平方米。永定把重建的土楼命名为“泽东楼”,并题联“泽水长流革命宅 东风争放和平花”。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 过去,上寨燃起革命火种;今朝,上寨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上寨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变化。然而,2015年以前,由于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山高路远,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艰苦,上寨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2015年,上寨入列永定“造福工程”,被区老区办、老促会确定为美丽革命基点村建设试点,实施新村建设。按生态村标准,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到2016年底先后建起6排26幢的3层“小洋楼”,每户建房面积80多平方米。村民卢万洪告诉笔者:“政府为我们统建了一层。每人得到7000多元、每户得到1万元的补助,而计划生育户还得到更多的补助。” 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基础上,五湖村两委还在2016年多方筹措资金500万元,将一条长达6米宽5公里长的水泥大道从山下修到了“泽东楼”,并沿着大道安装了几百盏景观路灯,还沿途配置了音响;架设了高压电线,使整个何凹头从山下到山上都通了电。同时,投入资金50余万元,新开竹林便道5公里,竹林垦覆施肥3000亩,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村党支部书记张观运说:“2016年,上寨革命基点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6000元。” 发展红色旅游 对上寨村来说,“泽东楼”是他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传承革命历史,教育后人,抚市镇以“泽东楼”为核心,建设集革命传统教育、产业发展、生态优美、休闲娱乐、美丽村庄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区老促会与镇、村就红色旧址修缮的相关事项进行讨论,副会长熊浩章主动请缨,帮助镇、村编制规划,协调省、市、区有关部门立项。 值得一提的是,“泽东楼”的后代张万生的工作单位和家都在龙岩市区,离何凹头有60多公里,但他每个周末都要回何凹头,一头扑进“泽东楼”景区的建设。对内,他带领村民依靠自身力量,投工投劳,集资聚力;向上,他积极争取政府资助扶持;向外,他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发动下乡老知青、外出企业家支援帮助。通过大家共同发力,上寨村近年投入1600余万元推进“泽东楼”生态旅游景区建设。修缮了泽东楼,新建了红军胜利亭、望红台、荣欣亭、培训中心、望月亭、红歌演唱台、钓鱼台、广场和绿地等等。如今,红色景点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接待能力。为此,上寨村成立了景区管委会和永定区泽东楼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矢志用好“泽东楼”红色景区这个“桥头堡”,带动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让基点村群众受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