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留住“土味” 挖出“鲜味” ——来自永定区“土楼十里长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调查报告 □ 融媒体记者 高营光 林阿玲 施薇 罗焕辉 实习生 谢泽铧 通讯员 黄缘桂 编者按 实施“一县一片区”乡村振兴区域试点示范提升工程,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举措。这项工作开展以来,各县(市、区)大胆探索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去年开始,记者深入实地采访调研,探寻试点片区的新发展、新变化,梳理总结试点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形成采访调查报告,以期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有所启示。今年8月,我们来到第六站——永定区土楼十里长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进行采访,推出本期报道。 试点概况 永定区土楼十里长廊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福建省乡村振兴特色镇——湖坑镇,包含西片村、湖坑村、新街村、洋多村、新南村、南中村、南江村、实佳村等8个行政村,涉及人口1.5万人。 
位于湖坑镇的十里南溪航拍图 片区内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有包括世遗土楼衍香楼及省级文保单位环极楼在内的大小土楼近百座。永定区按4A级旅游景区标准,以“跨村联建、村企共建”为抓手,建设“十里南溪”景观绿道、“红色小延安”研学基地等,打造集土楼观光、乡村体验、民俗狂欢、生态观光、登高探险和高端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原生态休闲体验乡村旅游区。 做法措施 1 机制创新,注入“内生动力” 打破就村抓村、就支部抓支部的传统做法,采取“地域相邻、村情相近、优势互补、互联共建、协同发展”的原则实施“跨村联建”,成立由南江村、新南村等8个村组成的“土楼十里长廊”党总支。实现基层组织一体构建、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基础设施一体实施、公共服务一体推动,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贫”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共赢。 采用“公司化运作,项目化快速推进”方式,与福建土楼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活动,规划实施土楼沟旅游休闲“快慢”双线等13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总投资4.81亿元。目前已建成土楼民宿、南江网红小火车、苍听野奢营地等,正在规划建设西片下南溪至实佳老公路“白改黑”电瓶车道、集镇至实佳村游步道、笔架山玻璃连廊等项目。 2 “两治一拆”,建设美丽家园 围绕“全镇景区化、景区全域化”,重抓乡村治理,全力推进“两治一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洋多村、实佳村为建设示范点,按照“边宣传、边整治、边引导”的工作思路,落实村庄“七清楚”,以点带面连线,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今年以来,片区内共整治裸房43栋10160平方米、空心房335栋12527.63平方米。目前,南江村、西片村已通过“两治一拆”市级验收。 与此同时,注重片区河道管护,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四个方面上狠下功夫,继南江夜景之后又投入90多万元,实施一河两岸夜景工程,不断提升“一县一片区”土楼十里长廊品位,十里南溪被评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3 振兴产业,点燃“动力引擎” 持续擦亮土楼旅游金字招牌,以2021年全国乡村旅游现场会到南江观摩为契机,借势发力,推动乡村旅游与文化、农业、民宿融合发展,传承“红色”、宜养“绿色”、挖掘“古色”,充分点燃产业发展引擎,推动强村富民: 一是聚焦“乡村旅游+民宿”。充分利用土楼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读旅、香叙、腾讯等公司,对非世遗土楼进行改造提升,成功打造了朝阳楼、东昌楼、升恒楼、长源楼、环兴楼等一批土楼民宿,让沉睡多年的土楼“活”了起来,做到了“将收益带给群众、把土楼留给后代”,推动共同富裕。 二是聚焦“乡村旅游+农业”。紧抓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水稻、烤烟等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大培育洋多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及实佳规模化蛋鸡养殖基地等农业产业,不断推动一产增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21年,片区旅游业蓬勃发展,拉动了3000余人次就业,人均收入26419元,比增6.3%。 亮点启示 8月以来,我们多次走进湖坑镇实地采访调研,重点关注了南江村、土楼民宿、露营基地等几个新“网红打卡地”。这些“网红打卡地”背后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南江村网红小火车 
位于西片村的苍听野奢营地 “过路游”向“过夜游”转变 南江村地处湖坑镇东南部,居南溪“土楼沟”景观中心,离集镇8公里,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宜居示范村等12块国家级“金字招牌”,以及省、市、区级荣誉40多项。该村去年共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42万元。 做强乡村旅游,南江村的“法宝”是什么?答案是: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实现游客由“过路游”向“过夜游”转变—— “村企共建”促发展。加强与土楼沟公司的深入合作,对南江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同时根据历史文化、特色地形,有效融合“红色小延安”研学、福建土楼第一漂、亲水平台、网红小火车、竹棚烧烤等多个项目,丰富景区娱乐设施,延长旅游链条。目前,正全力推进“笔架山高空看土楼”项目建设。 丰富业态引客流。南江村注重休闲农业特色活动的多样化和实时化,依托现有设施推出极具体验价值的旅游产品。如春季推出灯光T台秀活动,夏季推出亲水项目,秋季推出红柿采摘节,冬季主打竹棚烧烤活动;端午推出包粽子活动,元宵推出汤圆制作活动,清明推出打糍粑等客家传统食品制作体验活动。根据不同时节推出多元化休闲农业体验项目,每一次都给游客带去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感,让游客流连忘返。 改建民居传文化。南江经德堂经过了百余年的风雨,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南江人为建设家乡所做出的努力,留下了“八个学生九个进士”的励志故事。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经德堂,将南江人奋勇拼搏的精神传承下去,南江村对经德堂进行修缮建设,一楼打造成红色展厅,二楼设南江村史馆,具象化红色精神、南江故事,让更多的村民和游客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老旧土楼变身高端民宿 2020年,短短几个月,南江村一幢300岁的长形土楼“起死回生”,重塑为一座高端精致的土楼。 它叫朝阳楼,是目前永定最高端的土楼民宿之一。楼内保留着土墙、垂柱花篮、镂空花窗等精美、悠久的土楼元素,加之宽敞舒适、风格各异的房型任游客自由选择,再配上自然、恬静的格调,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今年春节期间,民宿入住率达到了70%,目前,已经有顾客预订了国庆期间的客房。”该民宿运营方、福建客家土楼读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林慧表示。 除读旅外,另一家企业也在湖坑镇深耕多年。“这几年,我们通过租赁土楼并进行整理,引入连锁民宿品牌合作发展民宿产业,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景区品质,引进旅游新业态,进而带动旅游创意产品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促进农民增收。”福建土楼沟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联铭说。 通过以上合作,村民们可以收到三份钱:一是出租土楼或土地流转带来的租金;二是进入旅游项目打工的工资收入;三是整个旅游项目的总体盈利分红。 精品土楼民宿打开土楼旅游新局面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扶持。据了解,2018年,永定区成立特色民宿发展协调小组,每年统筹安排特色民宿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特色民宿扶持奖励和乡村休闲旅游公共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及乡镇(街道)特色民宿发展工作考核奖励等,推动老旧土楼加速改造和转型升级。 “网红”露营基地邀你来打卡 “白白红红相间开,三三五五踏青来,戏随蝴蝶不知远,惊见行人笑却回。”用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这首《行迈杂篇六首 其二》来形容今年龙岩新晋“网红”露营基地——苍听野奢营地(十里南溪)再合适不过。 在充满生机的草地上,扎起一顶顶小帐篷,缠上“小串灯”,挂起“大天幕”,摆开折叠桌椅、野餐垫、炊具,将现场氛围拉满,再邀请三五好友举杯畅饮,将土楼公主(振福楼)、古树、落日晚霞等美景纳入相框中……这便是苍听野奢营地在各大社交平台“火出圈”的场景。 这个营地位于湖坑镇西片村,隔着南溪水,对面便是振福楼。刚到这里,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周边古榕参天,远山起伏,绿色环抱,草坪上十余个白色帐篷甚是醒目,秀美幽静的田园风光,宛若世外桃源。在这里,游客可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沿着溪流漫步于树林中,探寻土楼风光,倾听许久未闻的虫鸣蛙语,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一下便消散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如此惬意的户外生活,真不想回家了。”和朋友们坐在帐篷旁边聊天、吃零食的江女士如此评价这个露营基地。 “与景区、古村紧密融合的露营基地建设,是景区强化旅游体验的一个新探索,对景区做好游客‘留夜文章’,逐步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的‘慢游’时代,具有驱动作用和战略意义。”李联铭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用地面积约10亩,总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现代化集装箱式娱乐房、野炊烧烤区、观景塔、亲子游乐场等服务设施,并配套建设了停车场、移动公厕等设施,五一期间,营地接待游客600余人,收入超过6万元。 在推进示范片区建设过程中,永定区依托“世遗土楼”资源优势,大胆探索乡村振兴的机制、路径、方法,取得了可喜成效。记者同时了解到,试点片区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项目建设资金缺乏、用地较难,农村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民间社会化服务缺乏组织,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差距依然较大等问题,有待今后发展中继续探索破解,让乡村旅游产业焕发出更大活力,使土楼成为更多群众的“致富楼”。 (部分图片由湖坑镇政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