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让农民从“会种”变成“慧种” ■ 刘永良 据《闽西日报》1月22日“乡村振兴”版报道,永定区培丰镇洪源村烟农郑海燕积极探索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的变革,科学高效发展烤烟产业,让自己从“会种烟”转变到“慧种烟”,为农业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 可见,“汗滴禾下土”的耕种方式已经成为过去。从耕牛变“铁牛”,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当起“甩手掌柜”,从背着喷雾器打药到植保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会”到“慧”这一字之差,令人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为之点赞。 “会种”变成“慧种”,这是“新农人”的真切感受,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的践行。由于新技术、新模式赋能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业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着智慧农业带来的便利,他们在广阔的田地上大显身手,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收获着幸福和希望。 众所周知,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高素质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必须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力争实现农民“愿训有训”“应训尽训”,使人人都有成为高素质农民的机会,让农民从“会种”变成“慧种”,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渴望。既能为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等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也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 必须差异化培育,让“技术能手”成为“农业工匠”。针对当前农民队伍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种植经验等实际情况,坚持需求导向,因人而异、精准施策,差异化、有针对性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担当智慧农业的主角。同时,把农民纳入“产学研”科技项目研究当中,紧盯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弱项、遇到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让“土专家”“田秀才”真正成为农业生产中的“能工巧匠”,造就更多的实用人才,激发农业人才钻研业务的热情。让农业实用技能型人才在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职称评审、项目申请、技术入股、产权收益、奖励荣誉、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可与当地其他人才同等待遇。 必须专业化指导,让“传统生产操作者”成为“现代经营管理者”。围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创新拓展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指导的内容和方法,建立适应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服务指导机制,加强生产组织、经营管理等知识的教育培训,落实专人专责全程包抓帮扶制度,让农民从具体的生产操作者转型为农业生产主体的管理者,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最佳管理模式提质增效。同时,应通过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新技术的集成展示,让农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更好地向科技要效益,让智能农机装备助推农业现代化。 必须数字化赋能,加快“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不仅能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还可以让数据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等向农村集聚,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新的可能。广大农民必须把握发展机遇,跟进数字乡村建设步伐,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在农机农艺融合、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业综合体建设管理、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直播电商等科技创新中,扑下身、扎下根,能开花、能发展,不断推进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加速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