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关帝庙 资政第 ■ 吴锡超 林泉镇 北山村地处永定区高陂镇核心区,辖13个自然村,张姓为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北山在内的太平苏区是岩、永、杭、靖的交通要冲,是保卫闽西苏区核心区域的桥头堡。据1989年统计,永定在册烈士共4694人,其中高陂镇在册烈士428人,北山村的在册烈士有52人。 关帝庙:太平区革命委员会驻地 在北山村南部水口位置,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关帝庙。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清乾隆末年被洪水冲毁,嘉庆三年(1798)重建。道光十年的《永定县志》赞叹道:“杰阁凌霄,双溪襟带;左右虹桥,一乡胜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关帝庙也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党的“八七会议”后,1927年9月,中共闽南特委安排军委书记陈祖康(后叛变),作为特派员到永定指导工作,并来到太平里开展革命活动。次年,北山成立了党小组,组建了农军,参加了1928年6月的“平在暴动”和8月上旬的“太平里秋收暴动”。太平里秋收暴动队伍攻打龙岩、坎市失败后,一批北山子弟留在太平里,由高陂人林修富、林绍豪、张友增等人领导,在西陂灵鹫山至悠湾大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年底编为太平里游击队,奉命开赴上杭蛟洋,参加由曾省吾、罗瑞卿组织的军事政治训练,后编入五十九团,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1929年5月19日,红四军第二次入闽。23日上午,红四军一举攻下龙岩城,消灭了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一混成旅陈国辉的留守部队。为引诱陈国辉主力从广东回巢,红四军主动撤离龙岩,下午进军永定,傍晚占领坎市。太平里游击队参加了箓竹塘战斗、坎市战斗,经历了战斗的考验。当晚,由毛泽东主持,中共太平区委扩大会议在坎市“德豫翔店”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太平区革命委员会,林梅汀任主席,办公地点设在高陂桥边的太平书院,后因离坎市反动势力太近,遂迁至北山关帝庙,历时近2个月。 在太平区革命委员会(后为苏维埃政府)、太平区委的领导下,太平区赤卫营不但在北山闹革命,而且常常配合红军参加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1929年7月,太平区赤卫营在关帝庙集中出发,前往坎市、湖雷攻打陈维远白军,前往富岭攻打刘和鼎白军。12月,太平区赤卫营在北山人、营长张友淮率领下,在北山莲花山设立瞭望哨,在关帝庙集中训练,次月从关帝庙出发,攻打永定龙潭民团,取得了胜利。1929年8月22日,中共闽西特委在《关于武装斗争党务工作的报告》中总结道,闽西各地赤卫队中,永定太平里、金丰、湖雷“战斗能力最强”。 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张贞49师杨逢年旅占据坎市,与红十二军一部在高陂桥一带展开拉锯战。1931年5月,张鼎丞派人从虎岗到关帝庙,召开秘密会议,次日派遣区赤卫营偷袭了49师杨逢年部设在高陂桥畔天子岽的哨寮,缴获一挺机枪及若干军械物资。 张氏大宗祠:北山乡苏维埃政府驻地 在太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北山、黄田、田段、富岭等乡纷纷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其中,北山乡苏维埃政府设在张氏大宗祠。北山张氏大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坐北朝南,占地2万多平方米。 1929年至1930年,张开兆、张启新等先后两任北山乡苏主席领导乡苏土地委员张元章等,按照永定溪南“以乡为单位,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土地分配经验,在短时间内分配好全乡的土地,使得农民群众第一次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张开兆、张启新、张元章等后来均为革命献身。 在北山乡苏维埃政府和高陂区一级相关组织的领导下,北山重建或者成立了农民协会、刨烟工会、互济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其中,张济民为刨烟工会主席。 高陂辖区的北山等13个乡还自筹股金,发展消费合作社,经营业务有食盐、煤油、火柴、烟丝、牙粉、食糖、肥皂、布匹等日常用品。这些消费合作社有一整套财务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社内设立监督机构审查委员会,由社员选出公正的代表担任,每月审查社务一次。为了沟通苏区和白区的进出口贸易,合作社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灵活措施”“允许商人对民团关卡行贿走私”,对合作的商人、店家,我方免收其税款,并在军事检查时提供方便等。 作为闽西苏维埃政府第一直属区太平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山乡苏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创造了不俗的业绩。从1929年秋季至1932年之间,北山每年粮食平均增产15%-20%。群众说:“红军天下就是好。分了田,风调雨顺,政府鼓励生产,粮食丰收,大家有饭吃。”翻身农民把大批的粮食支援红军,支援苏区建设。 北山乡苏维埃政府重视革命宣传工作,关帝庙成为北山乡乃至太平区的重要宣传阵地。1926年成立、1928年恢复的乡农民协会,联合北山明达学校组织宣传队,在关帝庙等处书写革命标语,如“扩大革命战争”“武装拥护苏联”“革命战争胜利万岁”“消灭军阀团匪”“创造铁的红军”等。1931年4月,北山农民协会又组织宣传队在关帝庙前厅戏台连演三夜,扩大革命宣传,极大地激起民众的革命热潮。 余庆第:永太县党政军机关驻地 余庆第位于北山村吉山自然村,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占地约1300平方米,三堂两落布局。 三年游击战争初期,余庆第一度成为永太县革命指挥中心。1934年10月,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利,苏区沦陷,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此后,太平区党组织转入地下活动。1935年2月,张鼎丞辗转回到永定领导游击战争,在高陂许佳永福堂,把中共永太特区委员会改组为中共永太县委,马永昌担任县委书记;成立永太县苏维埃政府,县委特派员许永荣为县苏主席;原有的永太特区游击队整编为永太县游击队。办公地点设在高陂北山“余庆第”。 永太县苏下设太平区等多个区苏,林鉴先为太平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太平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实行隐蔽活动。一时间,永太县委、县苏工作人员和游击队,以及太平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活动于此。由此,引起了国民党反动还乡团的注意。其中,国民党北山还乡团团总张文通骗取永太游击队信任,秘密与坎市还乡团团总卢清康联系,试图出卖革命。1935年5月初,张文通和卢清康秘密设下圈套,诱骗游击队从许佳上山搬到黄田后山,又分出两组分别驻扎在北山余庆第和上洋遗经楼休整。 5月7日凌晨,国民党北山还乡团趁游击队立脚未稳,包围余庆第。激烈战斗中,县苏维埃主席许永荣当场中弹牺牲,太平区苏维埃主席林鉴先、干部林标昌等被抓捕到坎市杀害。县委书记马永昌率领部分游击队员冲出包围,撤退许佳山。 余庆第遇袭后不久,为了扭转革命变动、士气低落的局面,永太县游击队在马永昌、张东秀、江文波的率领下,配合红八团三连从虎岗出发,突袭上杭溪口大洋坝,一举歼灭还乡团50余人,缴获长短枪50余支、机枪1挺和一批军用物资,烧毁炮楼1座,发展了岩、永、杭边游击队根据地。但游击队队长张东秀也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资政第:新中国初期区级人民政府驻地 资政第位于北山村辉阁自然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2400平方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资政第曾是红军游击队的据点,至今墙上仍留有红军时期的革命标语。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南推进,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慑于全国解放形势的迅速发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的沉重打击,国民党闽西当局军政人员认识到继续与人民为敌没有出路,决定起义。5月23日,闽西地方实力派傅柏翠、李汉冲、练惕生等在上杭古田郭车村,率龙岩、永定、上杭、武平四县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统治,接受共产党领导,是为闽西起义。在永定,国民党县长赖作梁随即宣布起义。接着,高陂乡长赖炳南也宣布起义,高陂实现和平解放。 6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在湖雷成立,同日成立永定县军事管制委员会。随后,县军管会在永定岐岭会议上,确定全县划为9个区级人民民主政府,其中,县政府驻地在一区城关,高陂虎岗为第六区。 7月15日,高陂区人民民主政府在北山资政第成立,行使人民政权的职能。至9月15日,第六区所辖的十二个村(后合并为6个村)均成立了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1月,区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区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在资政第存在近一年之久,领导全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新家园行动,如恢复生产、剿匪反霸、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