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红村记事 ■ 朱定宝 红村属于永定竹联的一个自然村,以“范”为姓氏,乡邻谓称范屋。此域不大,几栋土楼,贴在起云的山边,错落有致。一泓溪涧,穿行于田间地头,弯仄恬静,孕育一乡人家,也走进了画卷。红村是母亲的娘家,这里的记事热闹而鲜活,留驻了我年少时的欢天喜地。说来亦奇,每年春天,刻在骨子里的一些人和事,总会异常清晰起来,让我的思绪绕不出这座云下村庄...... 外婆家的房子,离溪约三十余米。上来溪岸,平缓处辟有菜地,再走过一小片甘蔗园,就到了这座呈“凹”型的两层小土楼,另一面靠着一座三层高的四方大土楼,紧贴着,就像偎依在母亲肩头的孩子。一间涂着红漆木门的柴灶厨房,隔壁为吃饭会客的饭厅。楼内地脚,有石廊相通。“凹”型土楼不大,共四个灶间,只住着三户人家。其中一户叫“阿贤”的小学老师,记忆中教书先生的生活情趣特别高雅,他在庭院中央栽种了一棵仙人掌,就像老师对学生的精心培育,不断茁壮成长。经人悉心照料的仙人掌,长得格外高大,直直往上蹿,浑身巨大芒刺外露,根根笔直,挺起针尖,让人不敢近身。这般形态是一种美,进门,远远能体悟到自然植物赋予的绿媚和悠然,也给小小庭院带来不少雅致。 二舅的勤快,在村里有口皆碑,一年四季忙不停歇。待秋冬农作物归仓之后,便整天钻进竹山里挖冬笋。有亲朋寻访不遇,舅妈便指着北边的那片竹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待傍晚钻出山林,已扛着装有几十斤笋的袋子,价格行情好,一季下来,轻松赚个万把块钱不在话下。春耕时节,又迅速变为拓荒垦田的能手,在“苦竹坑”邻水源圳头的山脚下,整得好几亩良田出来,还在“光上”的自家坡岗上,种下一大片柿子树。乡邻眼中,二舅成为勤劳致富的榜样,时常迎来掌声一片。 村东“正光楼”侧,沿着楼脚,被岁月踩出一条土路,十米开外有溪,上通石板桥,约两米长,成为连通范屋与朱屋的乡间要道,也是去外婆家的必经之路。位置的独特性,也让我对这座土楼的人和事格外关注。 土楼一面倚着小山岗,半坡处,栽种一些梨树和柿子树,水果成熟季节,果香四漫,经过此地的人们,馋眼便会不由自主朝上打量个不停。走过石桥,一块农田紧靠山脚,山边植被茂密,上春时节,雨水刷过,云烟隐逸,徒增几分神秘。拗口处,一座黝黑的矮木屋格外显眼,里边独住一老妇人,村人喊她小名“阿秀嫲”。少时,觉得她有些特别,整天游走在村道上。有时拄着木杖,披头散发,走走停停,嘴里唠叨着让人听不清的话语。路上遇见,自然而然地远远避开。长大懂事了些,开始了解她的身世。尔后慢慢知晓她会做谷笪,也耕了几亩农田。那时,朴实的乡邻亦是帮衬照顾着,时常请她到家里做几番谷笪,包吃午饭,另算些工钱。傍晚回家,常见她提着一小袋东西,踏着落日余晖,一路喃喃自语。 长大后,我就在外地工作,暑假回家,老人常走的那条村路已不见她身影。问起村中长者,皆不愿多言,只说她早已化云归去了...... 一场春雨过后,红村的云雾又升腾起来。放眼望去,春气萌动,万物勃发,正是赏景忆旧的大好时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