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廖冀亨:一门四代五翰林

2024-04-11 09:24:02 来源:   责任编辑:   

廖冀亨:一门四代五翰林

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俗称青坑),明清时期属福建省汀州府永定县太平里管辖。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廖氏开基祖13世宗兴公由永定县溪南里黄竹隔(今城郊镇古一村)迁徙至此,到廖冀亨已传至19世。廖冀亨勤政爱民,不畏权贵,为官清廉,被百姓称为“十九青钱大清官”,其事迹被载入《清史稿·循吏传》。廖冀亨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自创廖氏家训,教导子孙有方,后代人才辈出。其传下至25世7代人中,共考中6个进士(即廖鸿章、廖瑛、廖文锦、廖维勋、廖寿丰、廖寿恒)、7个举人(即廖冀亨、廖守谦、廖琦、廖文耀、廖维嵘、廖世伦、廖世功),其中廖鸿章、廖文锦、廖维勋、廖寿丰、廖寿恒等4代5人为翰林,书写了“一门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的“翰林世家”的传奇佳话,造就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科举奇迹,至今传为美谈。

一代循吏 政绩卓著

廖冀亨,字瀛海,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于乾隆初年去世。康熙二十九年(1690)参加乡试,以《诗经》中式23名,考中庚午科举人。苦等18年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闰三月,廖冀亨前往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苏州府吴县任知县。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冀亨在任三年,为官清廉,不贪私利,整顿吏治,不惧权贵,执法公正,亲民爱民,踏踏实实地为百姓谋利益。当廖冀亨走马上任之初,吴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他心系百姓的疾苦,想着百姓的温饱,冒着“乌纱帽”被摘掉的风险,将漕粮供给吴县的灾民充饥。然而,粮食远远不够,他又借钱买米,开办粥厂,赈济灾民。他的行为感动了当地社会各界人士。《清史稿》载:“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清乾隆《汀州府志》载:“值岁祲,赈饥宽赋,全活无算。”他的真诚实干赢得了吴县百姓的心。廖冀亨致力于革弊惠民,力主减轻民众“火耗”的负担,采取发放“滚单”来征收赋税,即由官府发放催征田赋的通知,单上注明田亩数、应纳银米数和期限,一目了然,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他还革除以往漕粮征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拘不法者重治之”。经过整饬,吴县“凡留难、勒索、蹋斛、淋尖、高飏、重筛诸害,扫除一清”。实行宽政。在审理诉讼案件时坚持“少准、速决、从宽”。在吴三年,他随时收取百姓诉状,广泛掌握民情民意,吴县民风为之一清。《清史稿》载,有个秀才在盐商家做塾师,自杀而亡。有人告发盐商,甚至无中生有说廖冀亨受贿,有意包庇盐商。后来廖冀亨深入细致地查明真相,裁定秀才之死与盐商无关,将盐商无罪释放,从而避免了一起冤案。廖冀亨秉公执法,查办了两江总督噶礼的亲信,令噶礼怀恨在心。康熙四十九年(1710),廖冀亨未经朝廷准许,又一次开仓赈灾。噶礼乘机公报私仇,以“亏帑”将廖冀亨革职。廖冀亨被罢官抄家时,官府仅从他的家中搜得19枚青铜钱。据《吴县志》记载,廖冀亨“出署之日,囊中青蚨十九枚而已”。因此,吴县百姓称赞他是“十九青钱大清官”。

被革职后,廖冀亨继续留在苏州,以看风水、算命为生,生活十分拮据。清乾隆初年,廖冀亨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没钱返回老家福建永定,只好就近来到嘉定姓王的儿女亲家,从此定居嘉定。此时,廖冀亨去职吴县知县已20余年。当地百姓听说他要离开吴县时,纷纷结伴前去恭送他,并把给他的赠言结成《仁声集》,其中就有“谁说吴肠木石如,廿年爱戴尚如初”之句。

教导有方 乾隆褒奖

廖冀亨不但为官清正廉洁,而且教育子孙颇有章法。廖冀亨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廖鸿誉,生廖瑛。廖瑛,字璞完,与叔廖鸿章同登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进士。廖瑛历任刑部郎中、户科给事中、京察一等浙江各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官阶正三品,在主政任内严除盗贼,水陆肃清,商民感戴,且为政清廉正直,不避权贵,敢于除暴安良,为民昭雪,断狱如神。一代名吏廖瑛是个包龙图式的传奇人物,其“怒斩道台”曾被编为戏剧在舞台上长期演出。

廖王臣,字端伯,廖冀亨之子,廖鸿章之兄。读书聪悟夙成,人皆以“神童”称之,13岁时补江南嘉定庠生。后改归永定籍,英年早逝。

廖鸿章,廖冀亨第四子,字羽明,号南崖,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乾隆年间去世,文学书画颇有造诣,为一代教育大家,深得乾隆皇帝赏识。乾隆元年(1736),参加乡试,中丙辰恩科举人,以《易经》中式20名。乾隆二年(1737),与侄子廖瑛赴北京参加会试,同登丁巳恩科进士,中第257名。接着参加殿试,廖鸿章才思敏捷,文章书法俱优,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列入二甲,选为清书庶吉士,入翰林院教习馆,学习国书。

三年学习期满,散馆时廖鸿章授翰林院检讨。后来,经在籍礼部侍郎、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推荐,出任苏州紫阳书院掌教(院长)。紫阳书院是江南一所久负盛名的书院,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创设之时,康熙皇帝亲书“学道还淳”四字匾额相赐。后来,乾隆皇帝和同治皇帝又分别题写“白鹿遗规”和“通经致用”匾额。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苏州,都驾临紫阳书院,题字作诗,以示嘉勉。廖鸿章担任书院掌教期间,教学严谨,管理有方,多有革新,书院声誉益隆。苏州向称人文昌盛之地,当地硕儒耆宿、青年学子对廖鸿章的博闻强识,教学循循善诱,无不钦服。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皇帝二巡江浙,亲临紫阳书院视察,目睹书院学风蔚然,成绩突出,十分欣喜,特赐诗褒奖,时人视为殊荣。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三巡江浙,廖鸿章将呕心沥血之作《历代帝王巡幸图》进呈皇帝。全卷14段(含序和跋),每段纵31厘米,横63厘米不等,全长994厘米。其中12段画帝王事迹并书,图文并茂,为历代帝王歌功颂德。卷中钤有“石渠宝笈”朱文长方印,“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嘉庆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宣统御览之宝”朱文圆印。《历代帝王巡幸图》历经3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

廖鸿章晚年定居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诰授朝议大夫、南阳府知府。生平著述丰富,稿存苏州未刻,其刻者仅有《藜余诗草》和《紫阳课艺》。

家风醇厚 独中青坑

自廖冀亨始,其传下的7代(青坑廖氏19世至25世)人中,共考中6个进士、7个举人,有5人为翰林,造就了“一门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的“翰林世家”,构成了永定俗语“独中青坑”的清代科举奇迹。

廖文锦,翰林廖鸿章之孙、廖守谦之子,字邵庵。十岁能作诗赋,有神童之称。嘉庆十三年(1808),恩科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辛未科进士,蒋立镛榜中第117 名,殿试二甲,录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国子馆纂修提调,文渊阁校理,嘉庆二十一年(1816)、嘉庆二十三年(1818)顺天乡试同考官,道光元年(1821)江西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年(1822),以京官考绩超异,出任河南南阳知府,代理南汝光道台。在任五年后,调任卫辉知府,在任期间,审冤狱,兴水利,建书院,创办施棺局,受到当地百姓立碑颂扬,碑位立入名宦祠。

廖惟勋(1802—1852),廖文锦之子,字掎臣。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恩科进士,殿试汪鸣相榜第二甲第21名,授翰林院编修,后调贵阳府加道衔,署贵西兵备道,历署西安、铜仁、都匀知府,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去世多年以后,因为其孙廖寿恒贵为正一品,清廷特追赠封号光禄大夫(正一品)。

廖寿丰(1836—1901),原籍永定县太平里青坑,寄籍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廖惟勋之子,字谷似,又字暗斋,晚年自号止斋。咸丰八年(1858),举人。同治十年(1871),辛未科进士,殿试梁耀枢榜第二甲第67名,授翰林院庶吉士,为国史馆编修。光绪七年(1881),任浙江粮储道。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后,奏请开启浙漕海运,以浙漕海运收银维护海防,获得清廷御准。光绪十三年(1887),为贵州按察使,次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光绪十六年(1890),任福建布政使,当年转任河南布政使。在河南布政使任上,革除河工陋规,修筑孟县小金堤石坝,疏通济河,引流至黄河入海,颇有政绩。光绪十九年(1893),升任浙江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奉旨推行新政,开办蚕丝厂,设蚕学馆、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三年(1897),向光绪皇帝递呈《清浙江巡抚廖寿丰创办求是书院兼课中西实学事奏折》,光绪皇帝接奏后当即御批准奏。廖寿丰捐银三千两,创办求是书院(今浙江大学前身),并聘杭州知府、福建侯官人林启兼任求是书院总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廖寿丰以足疾呈请致仕(退休)获准,此后专心于求是书院建设。求是书院开设数学、物理、化学、史地、博物、音乐等现代课程以及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成为当时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场所。求是书院的创立,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以后的新式高等学堂的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廖寿丰倡导的“求是”校风,源远流长,延至如今的浙江大学,并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和宝贵的光荣传统。光绪二十七年(1901),廖寿丰在嘉定廖家大院去世,享年65岁。

廖寿恒(1839—1903),原籍永定县太平里青坑,寄籍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廖惟勋次子,字仲山,晚年自号抑斋。咸丰十一年(1861),顺天举人。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七年(1868),散馆授编修。屡次主持科举考试,负责选拔人才,桃李满天下。光绪元年(1875),升为侍郎。光绪十年(1884),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在中法战争中,廖寿恒力主筹饷制械,抗击法国侵略军,巩固西南边防。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军机处学习行走。同年1月,与总理衙门王大臣约康有为问话,询问戊戌变法的方法步骤。同年6月至9月戊戌变法期间,廖寿恒助康有为向光绪帝送书递折,传达光绪帝的“上谕”;并助孙家鼐邀请康有为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促进变法。同年8月,廖寿恒转任吏部尚书、太子少保、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官阶正一品。因为廖寿恒入军机处由帝师翁同龢引荐,所以戊戌变法失败后,翁同龢被慈禧摈弃,廖寿恒也为慈禧不容。光绪二十六年(1900),廖寿恒因病开缺回籍,与兄廖寿丰同住嘉定廖家大院。有《廖中伯奏议》传世。

到了近现代,廖冀亨后人亦心怀大义,忧国忧民。廖世功(1877—1955),是民国初年中国驻国际联盟首席代表、中国海关总署对外协议总代表。1920年,廖世功兼任中法实业银行中方总经理,致力于我国资源的开发和开辟天津、塘沽港口,创办华北公路运输等交通事业,并关心和帮助在巴黎的中国勤工俭学留学生,被毛泽东称赞为“在赴法勤工俭学中,对我们(共产党)帮助很大”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廖世功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廖世承(1892—1970),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第一师范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学院(现上海师范大学)院长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廖世经是领导嘉定县农民“五抗”(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武装暴动的领导人、革命烈士廖家礽的父亲,民国时期曾任外交官。

廖冀亨十分重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他亲自撰写《求可堂家训》,强调道德修养,教育子孙要勤俭为本、耕读传家,成为著名的廖氏家训。他把读书列为第一等大事,要求子孙以读书和立品为先,认为“生意为求财之路,财为养命之源”,“礼义生于富足”;主张不必拘泥于读书、行医、为商等,“星卜为下,其余手艺即为糊口而已,然百姓百条路,肯学亦可”。提出四戒“戒使性、戒赌博、戒贪酒、戒游手”,四要“要勤俭、要谦恭、要慎言、要和气”,四慎“慎交游、慎起居、慎闺门、慎祭祀”,认为这是“人生立身行己,持家善世之务”。要求后人“凡我子孙,须一一恪遵。凡我子孙,毋忽毋违。至于量大,则尤为难学。然必福大之人,方能量大也”。

廖鸿章继承父风,善于教育儿孙。子守谦、孙文耀,均为顺天榜举人;孙文锦,曾孙维勋,礽孙寿丰、寿恒兄弟,皆为翰林。廖鸿章为激励后辈,特撰写了一首《勉学歌》,后来成为著名的客家家训。

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

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

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

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

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

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辨明。

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

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

后生家,这般勤,何愁他日无功名。

廖鸿章写的《勉学歌》流传甚广,成为旧时永定客家人教育学子读书求学的经典名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2022年以来,永定区坎市镇清溪村充分利用特有的“一门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翰林文化,加快打造“独中青坑”品牌,修缮廖氏家庙、重修翰林文化园标志墙和翰林文化展示长廊等,助推清溪翰林(耕读研学)国家AAAA景区项目建设。2024年2月,坎市镇清溪村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对象单位。


(执笔:中共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林添茂 许庆添 卢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