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生死诀别的“最后哺乳”——寻访永定区下洋镇革命烈士肖珊瑚的生命足迹

2024-04-29 16:04:38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生死诀别的“最后哺乳”

——寻访永定区下洋镇革命烈士肖珊瑚的生命足迹


肖珊瑚烈士生前居住地光复楼。


肖珊瑚烈士孙女胡碧玲(左)出示烈士相关材料。


■王坚 文/图


一位年轻俊俏的母亲,一位坚贞不屈的革命者。面对敌人罪恶的枪口,强忍生死离别的痛苦,为嗷嗷待哺的两岁儿子喂完最后一口奶,而后从容走向刑场......1936年8月的一天,年仅20岁的闽粤赣边红军游击队战士肖珊瑚,和四位战友在永定县(今永定区)下洋镇的转头角河滩上光荣就义。时隔88年,笔者专程来到下洋镇,寻觅烈士用鲜血和生命镌刻的闪光足迹。


嫁进光复楼的“汕头嫲”


位于下洋镇霞村一隅的光复楼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土楼古建筑,外观呈四方形,大门外有围墙和水塘。土楼大门匾额上方的墙壁上,写有“景星庆云”四个行书大字。大门左右两边分别写着“光昭先德”“复见天心”的大字楹联,显见建楼的主人气度不凡。


永定侨育中学的退休教师胡碧玲是肖珊瑚的孙女,她说:“肖珊瑚又名肖妹子,是我的亲奶奶,1916年出生于广东潮汕,1931年嫁进光复楼,老一辈的下洋人都叫她‘汕头嫲’。奶奶和爷爷胡云田结为夫妻后生育了两男一女。爷爷曾在下洋的有斐国小读书,成年后以种田、做买卖为生,常年行走在闽粤边界的城镇乡村。”光复楼紧挨大山,位置相对偏僻,又有围墙保护,易守难攻。土地革命时期,下洋月流村人曾亚石、曾寿宁等率领的金丰游击队,常在光复楼落脚。胡碧玲曾听父辈们说:“游击队到光复楼的时候,约好暗号,奶奶和陈亚来(光复楼的老接头户)为他们开门,烧茶水。然后在院墙外站岗放哨,防止坏人监听。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张鼎丞曾在光复楼住过一段时间,还在楼内墙壁上题过一首诗,陈亚来的儿子胡仁桃曾经见过这首题诗,后来房屋翻修时不慎破坏了。关于奶奶的革命事迹,我们后代知道的信息相对有限。全国解放初期,经过本地众多老革命的证明,政府评定奶奶为革命烈士,还在牛背岗的竹尾楼附近分配了3担烈士抚恤田,‘烈士田’一直都是我们家耕作。”


令人惊诧的是,仅在光复楼一座土楼内就有多位革命工作人员,除肖珊瑚之外,同样嫁入光复楼的徐亚赠、陈亚来,曾经与肖珊瑚一起出生入死,最后一同被捕,她们幸好有“头面亲戚”花钱保释。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均被评为地下接头户。光复楼的胡初增也被评为失散老红军。正是因为这些铁心跟党、舍生取义的老百姓,肖珊瑚的“婆家”光复楼,才成为红军游击队的地下交通站,成为最可靠的“红色堡垒”。


胸插钢笔的“外来妹”


77岁的侨育中学退休教师林指华是肖珊瑚二女儿胡奕招的女婿,年轻时他常和妻小到光复楼“探”外婆,长辈们讲述的肖珊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肖珊瑚外婆牺牲时,我的岳母胡奕招年仅四岁。村里的老一辈人说到外婆时,都夸她长得俊俏,性格开朗,长年穿一件侧面襟的布衫。特别奇怪的是,外婆的胸前插着一支钢笔。那个年头,钢笔是个稀罕物件,很难和一个农村妇女联系起来。后来才知道,外婆曾经在广东的湖寮虎山中学(今属大埔县)读过书,曾经虎山中学是一个学生运动相当活跃的学校。”


“嫁入胡家后,在虎山中学接受过进步思想的外婆,又受到下洋当地中共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宣传教育,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苏区时期,外婆在区、乡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募粮募菜拥军支前、宣传扩大红军等工作。1934年底主力红军长征后,她和本村几个村民,秘密参加了金丰游击队,主要负责红军游击队的后勤保障工作。敌我斗争形势缓和的时候,她们佯装上山砍柴,实际是帮助游击队烧火做饭、洗衣服,协助哨兵站岗守望。光复楼的陈亚来老人生前说,珊瑚奶奶嫁到下洋后,很快就学会了讲下洋话,每逢农历三、八下洋圩日,她们就结伴到下洋购买食盐、药品等物资。每次还不能多买,以免引起反动派的注意。买好物品后,她们又趁夜翻山越岭送到爪梨凹下的游击队驻地。当时,红军游击队在爪梨凹下的山窝里等地搭寮居住,生活十分艰苦,物资供应主要依靠地下接头户秘密输送。老红军胡伟的妻子李洁清也曾在这里‘藏山’。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外婆和下洋的‘娘子军’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服务,是很有勇气和胆略的。”


肖珊瑚的革命事迹,有霞村的失散老红军胡瑟兴、胡岐兴、胡初增和老接头户陈亚来、徐亚赠等人出具的书面证明。而肖珊瑚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的故事至今还在霞村群众中代代相传。


生死诀别的“最后哺乳”


1936年上半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建立“抗日讨蒋统一战线”而积极斗争。8月,蒋介石平息了“西南事变”,复令第3师、第9师等国民党军队,回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进行第四次“清剿”。敌军仍然采取“驻剿”“堵剿”“搜剿”“追剿”等手段,更加狡猾残酷。他们派出便衣侦探、特务,侦察红军游击队的驻地和地下交通站,然后实施突然包围。


肖珊瑚的小儿子胡和礽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从事教学工作。肖珊瑚牺牲时,胡和礽年仅两岁,母子诀别的惨痛经历,让他终生难以释怀。1994年,他在一份报告中含泪写下了生母牺牲的经过:


“1936年8月间,国民党第3师杨营进驻下洋。有国民党正规军撑腰,反动民团仗势到处围捕革命工作人员。有一天,月流乡(原属下洋镇)反动民团气势汹汹来到霞村,把我母亲等六位革命工作人员抓走,押送到下洋伪区公所,关在下洋中街二楼的罗绍宗店铺。母亲等人遭到反动团丁的严刑拷打,但她们毫不屈服,坚决不招供投降。十天后,灭绝人性的反动分子,把母亲和镜叔娓、阿玉嫲、秀古老婆、胡存仁(男)等五人,全部枪杀在下洋转头角河滩上。五位烈士牺牲后,当时在月流的金丰游击队,在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霞村的胡瑟兴和枫朗(今属广东大埔)的戴训根两位游击队员,转交给遇难者家属各两块大洋,作为埋葬费和抚恤金。母亲被捕时,我才两岁。她舍不得扔下吃奶的小儿子,把我紧抱着,于是我和母亲一同被关押。母亲殉难的那天,她最后一次给我喂完奶,而后央人通知霞村三角街的胡初增叔叔,把我从牢房里抱了出来。从此,我们母子生死两别......”


霞村村委会主任胡宏仁介绍,据目击者、百岁高龄的黄亚清和翠婆等人讲述,肖珊瑚和另外两位烈士(曾亚秀、陈亚玉)的遗体被村民抬回放置在霞村村口,用稻草覆盖。肖珊瑚的头部被凶残的敌人用开花子弹打掉了一半,惨不忍睹。后来,肖珊瑚的遗体被安葬在霞村的桃子树窠下。村委会干部胡建军、胡职合等介绍,肖珊瑚的英雄事迹,在霞村相传几代人,家喻户晓。新中国成立后,霞村有斐小学的师生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到桃子树窠为肖珊瑚烈士扫墓。


山川含泪,英雄无语。远眺那片安葬忠魂烈骨的青青山坡,豆蔻年华的肖珊瑚,宛如一棵经霜傲雪的山茶花,挺立在高高的山崖上。烈士身后,一条永不褪色的殷红血脉,深情浸润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