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闽西日报】实施乡村美化工程,打造斗笠非遗文化展览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的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美丽瑶下的幸福蝶变

2024-04-30 11:50:11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实施乡村美化工程,打造斗笠非遗文化展览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研学旅游的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美丽瑶下的幸福蝶变

■融媒体记者 赖卓敏 章宸睿 文/图

近日,在中国传统村落——永定区古竹乡瑶下村,一群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研学活动。青山环抱中的瑶下村,随处可见一幅幅漂亮的彩绘。穿过一道小桥,走过一个拐角,一座座或圆或方的土楼猛然间出现在孩子们眼前,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雀跃。5座圆楼,8座方楼,这些沉淀了历史的土楼点缀在美丽的瑶下村,与秀丽的南华山交相辉映。

在瑶下村惇裕楼的瑶下斗笠非遗文化展览馆,瑶下斗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新明正在编织斗笠。李新明从14岁就开始做斗笠,如今70多岁的他做起斗笠来依旧不输年轻人。竹篾在他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变得灵动而欢快。只见他手握竹丝,相互交叠,一圈圈地向外扩展,不一会儿,一顶精美的斗笠就制作完成了。

瑶下村是著名的“斗笠之村”,斗笠制作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龙岩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斗笠曾经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有小小斗笠养活一村人的故事。

2022年底,瑶下斗笠非遗文化展览馆建成开馆。展览馆设有7个展室,包括历史渊源、制作工序、经济价值、传承非遗等主题,向游客展示瑶下村斗笠制作技艺和文化底蕴。

“1929年,红四军入闽到了永定后,古竹乡群众为支援红军,赶制了大批斗笠,瑶下斗笠又有‘红军斗笠’之称。设立这个展览馆,就是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来体验小斗笠的大文化,感受现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把瑶下‘红军斗笠’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瑶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佳伟介绍。

如今,李新明制作的斗笠已经成为附近土楼景区的抢手货,成了真正的纯手工伴手礼,很多来土楼旅游的人们都会买几顶带回去。“我去年手工制作了五六千顶斗笠,纯利润四万多元钱,既增加收入,又可以把瑶下村的斗笠文化推广出去。”李新明笑着说。

游土楼、赏非遗,参加完农事活动的孩子们饥肠辘辘地聚集到村里的圆形土楼永兴楼里,开始品味客家美食。“土楼里这些房间是由古竹乡、瑶下村联合向当地村民租赁的,目的是为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子们提供用餐场所,一次性最多可以接待200人,是古竹乡打造非遗研学小镇的重要一环。”古竹乡党委书记江櫼介绍。

瑶下村因古时建有碗窑,盛产瓷器,故名为窑下。因“窑”与“瑶”同音,窑下村恰好坐落在相传神仙聚集之地——佛教名山南华山下,故后人称之为“瑶下”。

瑶下村有一个3A级旅游景区——南华山旅游景区,山上还有始建于宋代的南华山寺,这里是观赏日出云海的好地方。近年来,依托南华山丰富的资源,瑶下村新修建了村口至南华山的栈道,打造了笔峰挺秀、仙塔远眺等“南华八景”。

为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近年来,瑶下村还大力实施了乡村美化工程,在整治环境卫生的同时,沿溪两岸新增了景观灯,房前屋后、主干道边补种了绿植花卉,建起了公园、停车场,打造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韵味。

村里环境变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民李建通和李定成承包了五十亩地种植沃柑,每年沃柑丰收的季节,他们就会同时推出沃柑采摘项目,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在家门口就能把沃柑卖出去,我们的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我们很知足,日子也越过越幸福。”李建通说。

据统计,2023年,瑶下村村民人均收入达2.03万元,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托瑶下村的典型示范,古竹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古韵流芳·竹艺精彩”非遗研学小镇的发展思路,以瑶下村为龙头,引导各村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指导黄竹烟村建设提线木偶馆,古竹村建设陶艺非遗馆,溪口村建设铸锅工艺馆等,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古竹乡党委书记江櫼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