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今日重返老故乡,映山红花笑朗朗” ——“老金丰”重返永定金丰大山采风记 刘小飞 绘 ■ 张永和 映山红开,万山红遍。我们当年在永定金丰伐木场打工的“老金丰”,伴随连城县林业局领导带领的林业采风团,翻山越岭,故地重游,返回半个多世纪前奋战的金丰大山老故乡。在映山红花团团簇拥下,参观访问,采集风情,所见所闻,耳目一新。永定区林业局和绿发林业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盛情接待,热切讲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好故事。我们“老金丰”欣喜万分,在欢笑的映山红的洗礼下,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我这八旬老工人心潮如同金丰大山的松涛在翻滚,敞开心扉,情不自禁地高声呼唱客家山歌:今日重返老故乡,映山红花笑朗朗;新时代里好故事,讲得喜泪在飞扬...... 车进金丰大山,我突然发觉当年荒山野岭不知去向,而今万顷碧绿林海如同电视剧展示在眼前。我们在棋盘石山的老场部大楼前下车,一排花岗岩石墙首先冲击我心胸,引发回忆往昔的思路。我激动地追忆说:“我们当年进山开发时,全场数百号工人,住的是茅草杉皮搭盖的工棚,不仅寒风无遮,而且时有野兽偷袭,很不安全。有几个夜晚,一群恶狼冲进工棚,工人们睡梦中被惊醒,一骨碌从草铺床上奋起,揍死狼群当餐菜。场党总支书记白云山和场长郑泉成关心职工生活,不忍心让大家长住工棚,带领大家把棋盘石山上的花岗岩打成石块,半年工夫就在山凹上盖起楼房了。”我这揍狼建楼的故事,点燃了大家回忆的火花,引来了不少以林为家艰苦办场的感人故事。 我们“老金丰”人不会忘记,20世纪50年代刚办场时,运输车辆奇缺,运送木材大部分靠放排水运。但风平浪静时不多,山洪暴发就麻烦了,特别是每当“白露水,恶过鬼”来临,经常是深更半夜起床防洪护木。令人感动的是,每次山洪暴发,场和工区领导都走在前头,带领工人抢救木材,直到把木材全部流送到安全地带。 在争相讲述防洪护木的故事中,我想起入选《福建文学创作60年选纪实文学》一书的《水上“羊圈”》告诉大家:为了一劳永逸解决“漂木”事件,林业局决定在永定下洋沿江建造木材防洪栏。那是1960年9月,我进场不久就到沿江防洪栏工地“抬石建栏”。大家赤手空拳在山溪筑起栏杆,填满石头,把山洪暴发的“漂木”拦在里面。我一边抬石建栏,一边构思作品,感到这防洪栏很像“羊圈”,“漂木”如同羊群关在栏里。于是灵机一动,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报告文学《水上“羊圈”》。当年,省领导许亚到工地视察,特地点赞《水上“羊圈”》:“我们受洪水的气受够了,这口气一定要出。现在找到制服洪水的办法了,这办法就是大力修建‘羊圈’工程......”我当即修改,把省领导这句话写上,后在1961年11月2日《福建日报》四版《海潮》副刊全版篇幅发表,顷刻成为福建林区头条新闻。 伴随着《水上“羊圈”》的问世,金丰大山成了我这林业工人文学创作起步的宝山。从1960年至1965年,我接连在全国和省报刊发表几十篇小说、散文和诗歌。其中《水上“羊圈》《献水》《车轮飞滚》入选《福建省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作者作品集》。 我们几位“老金丰”在回忆当年峥嵘岁月的同时,深感幸运的是,金丰大山不仅是侨区,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我们在这里打工几年,经受红色文化传统的教育,思想觉悟也有新的提高,不少人被评为“大庆式工人”“五好工人”“先进生产者”。我也曾三次被评为场部“五好工人”,一次“模范共青团员”。上级领导经常深入革命老区慰问,1965年春,在这里领导过游击战争的副省长刘永生进山调研,老区群众建议百年大计保护森林,加强水土保持,提出把金丰伐木场改为以营林为主的采育场。省里很快研究批准,原先金丰伐木场兴办最盛时,加上临时工有800多人,后减至300多人。 在“老金丰”的记忆中,我们当年撤离时荒芜山坡一大片,山林面积只有2万亩,迹地更新任务非常繁重。但如今我们放眼望去,荒山不见了,绿水青山一片又一片,金山银山一坡又一坡。永定区林业局和绿发林业公司领导介绍说:“当年金丰场的伐木工人撤离后,全场转入以育林为主业,植树造林达7万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经历数次依法改制资源资产整合变更,设立国有林业企业绿发公司,下辖木材经营部及金丰、丰田、金凤、仙峰、金林等5个国有林场,迈出了永定林业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崭新步伐。” 此次采风活动,在万水千山伴奏着快乐的客家山歌中暂告一段落。在返程的路上,我们在满山盛开的映山红花的欢送下,激动的心潮如同高速公路在奔涌向前,大家目睹永定林业的高速规模发展,实在振奋心弦。我一时陷入沉思中,想当初一个初建的金丰伐木场,经过半个多世纪一代又一代林业职工的拼搏,已从金丰大山的小鸟,成长为展翅高飞的鹍鹏,奔向五洲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