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张鼎丞同志清廉事迹挖掘研究之三:不计名利 高风亮节

2024-06-16 09:00:00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张鼎丞同志清廉事迹挖掘研究之三:

不计名利 高风亮节

“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张鼎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忠心向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舍小我而顾大我,舍小家而为大家,四次让贤,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的政治品格。

第一次让贤在1945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党中央决定在苏皖地区建立华中军区。10月上旬,张鼎丞到达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江苏淮阴。党中央为了加强华中军事工作领导,决定由张鼎丞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率部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在这个地区坚持打仗,熟悉情况,作战有经验,因此向中央建议让粟裕任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同意了张鼎丞的建议。10月27日,华中局传达了中央命令,任命粟裕、张鼎丞分别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粟裕得知后,于当日电呈中央,诚恳请求改任副职,他在电报上说:“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为长辈;抗战初期,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符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这份报告电达中央后,中央于10月29日电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此时不称苏皖军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张鼎丞与粟裕这种互谦互让、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功利的生动事迹,曾在华中解放区广大干部群众中传为美谈。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在著名的苏中战役期间,张鼎丞统管军区一切事务,参与运筹谋划,为保障前线作战做了大量工作,使粟裕能集中精力在前线指挥作战。他们一前一后,同心协力,密切配合,率领华中野战军和地方武装连续在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地作战7次,共歼国民党军7个旅5万余人,取得苏中“七战七捷”的巨大胜利。

第二次让贤在1954年。1953年8月,张鼎丞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1954年初,中央委任张鼎丞为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并有意安排他担任部长。不久,他向中央提出,自己刚刚从华东来到中央工作,对各地干部不熟悉,主动请求中央另外安排由更加熟悉面上工作、能掌握全国大局的同志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他自己只做具体工作。经他再三要求,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同年4月,中央任命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兼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第一副部长张鼎丞主持中央组织部日常工作。

第三次让贤在1964年。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鼎丞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并在195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他两次请求不再提名他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候选人。为了培养年轻同志,他又主动要求让位。但是,党中央和人民非常信任他。1965年1月,他继续当选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直至1968年检察机关被错误地撤销。

第四次让贤在1980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张鼎丞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但他始终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同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5年、1978年,张鼎丞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以坚强的毅力同疾病作斗争,继续为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1980年8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和推动党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改革,主动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在《辞职信》中说:“为了保证在本世纪内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党和国家决定对干部制度进行改革,让更多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担负各方面的领导职务。我认为这是一项富有远见的重要决策,并相信一定会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选举我担任副委员长,我感谢人民对我的信任。由于我年已老迈,长期患病,难以继续担负这样的重任,我请求批准我辞去副委员长的职务。”

张鼎丞生前曾向中央要求,在他逝世后办丧事要从简,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张鼎丞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骨灰撒落在他深爱着的闽西这片红色热土。他是客家山乡的儿子,他又回到了客家山乡。张鼎丞用实际行动践行移风易俗的高尚品德是难能可贵的。

(执笔:中共永定区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林添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