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张鼎丞同志清廉事迹挖掘研究之四:勇于担当 坚持革命

2024-06-17 11:22:12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张鼎丞同志清廉事迹挖掘研究之四:

勇于担当 坚持革命

1939年7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奉党中央之命,从苏皖抗日前线调往延安工作。当张鼎丞到来时,毛泽东亲自在窑洞门口迎接他,紧紧握着他的手,深情地说:“你回到家来了,路遥知马力。”毛泽东的这句话,意味深长,其中就有肯定张鼎丞的革命业绩之意。这时,距离张鼎丞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一别已有五年。

张鼎丞自从投身革命,始终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心,即使在革命处在最低谷的时刻,他仍然坚信只要留有一人一枪,革命就有希望。“路遥知马力”,这正是对张鼎丞一生革命工作的最好评价。

1927年6月,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最危险的时刻,张鼎丞毅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福建从事革命工作,与邓子恢、谭震林等人一起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无论在白色恐怖下自己的亲人惨遭敌人杀害,还是在自己身处逆境蒙受诬陷的时候,张鼎丞一直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信念。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前,毛泽东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于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张鼎丞与范乐春、陈茂辉等10余人,从赣南启程返回闽西,通过敌人层层封锁,夜行日宿,历尽艰险,于1934年12月底回到中共永定县委驻地西溪赤寨村。当时留在闽西苏区的有些干部、群众感到悲观失望。张鼎丞回来后,在干部、群众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与红八团、红九团取得了联系。在他的指挥下,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敌八十三师一个团,消灭两个连,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群众欣喜万分,奔走相告:“鼎丞带领主力红军回来了!”

1935年2月,坚守在赣南的陈潭秋、邓子恢和谭震林率领红二十四师的一个营几经辗转,向永定方向突围。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3月抵达永定与张鼎丞会合。4月中旬,在永定县西溪赤寨村召开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史称“赤寨会议”),会议决定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政策,并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指挥当地的游击战争。

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是极端艰苦的。敌人用各种恶毒残暴的手段,妄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张鼎丞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和全体干部战士团结一致,风餐露宿患难与共。张鼎丞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干部战士却很关心。他看到机关有的同志被子、毯子很薄,下雨天外出背粮没有雨衣(油纸),就和司务长商量,设法解决了这些问题。1937年元旦期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机关转移到永定县金丰大山时,张鼎丞身体欠佳,同志们不让他外出背粮,他就在驻地煮饭、烧水。每次同志们背粮回来,他把香喷喷的饭、滚烫烫的水送到大家的面前,大家吃着饭、烫着脚,心里都热乎乎的。

张鼎丞还反复教育红军指战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群众,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注意密切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他每到一处,总要过问此事。在永定县湖雷曾水坑时,张鼎丞见到一个老太太,久病无钱医治,就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节约下来的伙食尾子一块银元,送给老太太买药治病。这位老人十分感动,逢人便说:“鼎丞哥比我们的亲兄弟还亲,是我的救命恩人。”在张鼎丞的教育和影响下,红军游击队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而且发动群众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抗租抗税和保田斗争,保卫土地革命成果。红军游击队处处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更加热爱、支持红军游击队,舍生忘死地保护干部、战士。正如当年闽西地区盛行的一首革命山歌所唱:“红军阿哥莫思量,送粮路上有豺狼。只要红军肚子饱,杀头打靶敢当。”有一次,张鼎丞在金砂一个距离敌人的碉堡只有几百米的山洞里住了10多天,依靠群众递送情报、命令,沉着指挥战斗,而敌人始终没有发现。

1938年初,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新四军第二支队下辖第三团、第四团,共2000多人。3月1日,新四军第二支队从龙岩白土整装出发,告别了闽西南父老兄弟,离开了曾经浴血奋战过的革命根据地,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开始了北上抗日的新征途。

毛泽东对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给予充分肯定。在延安,他多次找张鼎丞谈话,详细了解闽西人民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和新四军的情况后,说:“你们能坚持下来,保留这么多干部和部队,这和长征一样,是个伟大的胜利。教条主义者说我们是‘右倾机会主义’,看来事情还是我们这些‘右倾机会主义者’做的。”

在延安六年期间,张鼎丞曾主持中央党校二部的整风,系统地总结了闽西党史。1945年4月,张鼎丞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会上,张鼎丞作了关于整风的发言。毛泽东多次赞扬中央党校二部的整风,表扬他是“模范共产党员”。

(执笔:中共永定区委党史方志研究室 林添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