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张鼎丞主政福建时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

2024-08-02 11:50:30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张鼎丞主政福建时期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启示

■ 陈满莲

毛泽东同志指出:“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导和培养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骨干人才,张鼎丞就是典型代表。1949年7月至1954年初,张鼎丞曾领导福建军民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复革命老区生产。其间,他提出建设新福建的号召,带领全省人民稳定社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福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张鼎丞主政福建时期对福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一、主要贡献

一是做好人才工作,凝聚发展力量。针对干部不足的问题,张鼎丞组建了南下干部团,南下干部团对福建的发展影响深远,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向社会各界广纳贤才,鼓励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福建建设。他还积极创办学校,领导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军政干部学校、福建省警务干部学校、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医务学校等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为巩固新政权、建设新福建建立了功勋。

二是推进土改工作,推动农村发展。“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是全国和福建人民热切盼望能早日实现的伟大事业,是人民在党领导下艰苦奋斗20多年要实现的一项主要目标。张鼎丞在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土地改革的意义和党的政策等方面,不仅有高度的理论认识,而且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后,张鼎丞主持省委会议,抓紧研究土地改革工作。7月11日,福建省委发出了《关于土改工作的指示》。鉴于福建的土地改革思想准备、政策准备和组织准备不足的实际情况,张鼎丞提出慎重地先典型实验、分期分批,并强调“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办法,他强调“我们应充分认识土改的严重性,斗争的复杂性,要稳定四方,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土改能消灭地主阶级、特务、土匪、官僚资本主义,甚至帝国主义等,就要求我们要有秩序、不乱来。另外,还有其它各项繁重紧迫的任务。我们党成立后就开始搞土改,到现在还在搞土改,但情况不同了,这次土改有很多新问题,要我们研究和解决,要对土改加强领导,建立党委制。”土地改革深刻改变了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消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广大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翻身解放,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全省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三是开发水力资源,提升电力水平。张鼎丞重视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电力,在他的推动下,1951年古田溪水电站作为全国最早开工的一个水电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从1950年到1952年8月止,福建全省总的基本建设投资共1658亿元(新币1658万元)中以59.7%投资到古田溪水电站工程建设。1956年3月,古田溪水电站两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二期工程于1959年10月建成并网发电。1973年底二、三、四级电站工程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到259兆瓦,这为福建省的电力供应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为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四是推动铁路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为改变福建交通不便的状况,他积极为福建建设铁路而努力。1951年10月,他向中央、华东局报告,建议建筑鹰潭至南平铁路,12月党中央批准修建福建铁路。从1955年2月开始,经过22个月的艰苦奋斗,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修通了鹰厦铁路;随后又修筑了外(洋)福(州)铁路,到1958年全线通车,福建破天荒地有了两条铁路,并与省外铁路衔接,纳入全国铁路网中,实现了福建全省人民渴求已久的愿望。同时,为了战备和经济建设,他着力抓国防公路的建设,1950年修建了汾水关到南平、建瓯到福州、福州到厦门三大公路干线,改善了交通条件,巩固了国防。

五是明确工业重点,培育新的产业。在解放初期,福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体系几近崩溃。张鼎丞在推动福建工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了建设重点工业的方向。为振兴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和化工业,他通过引进技术专科学校、从其他单位抽调大学生等方式,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人才保障。为优化工业结构,他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比如,1953年新建、改建及修建的地方工业共111个单位,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较1950年增长了225.4%,其中社会主义以及半社会主义公营和私营工业较1950年增长了12倍,手工业则占当年工业生产总值的70.7%,对于农村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起了积极作用,为工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几点启示

一是干事创业应立足做好基础工作。张鼎丞在《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中总结道:“首要问题是教育干部”“我们教育党员和团员,是以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为基本内容”,并说,要“从‘平凡的事情着手’,逐步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是开辟革命事业、建设新型政权初期的宝贵经验。在之后的长期历史过程中,他对这一认识进一步得到深化和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在他主政福建五年期间的奠基性工作,皆属于“从‘平凡的事情着手’,逐步实现远大的目标”。正是这种将远大目标与务实工作结合起来的共产党人的辩证法和工作法,使得新中国成立后各项事业起步期的福建,逐步积累了发展的基础。

二是区域发展应融入国家发展格局。作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张鼎丞对抓住机遇融入发展格局有深刻的认识。从领导永定暴动到创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和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经过一个阶段的酝酿准备,当红四军入闽后,闽西革命根据地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不久,红色区域连片态势基本形成。1958年,邓子恢和张鼎丞这两位闽西籍革命战友在《闽西的春天》一文中感叹道,当年“闽西根据地和红军,就是这样地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指导下,在他的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辉煌的革命思想的指导下,飞跃地壮大起来”。从闽西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再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以及在这个新型政权下的全方位建设,都体现了区域发展与党的中心任务、中心工作同步推进、融入整体发展格局的战略意识和落实能力。

三是干部成长应注重全方位历练。张鼎丞从动员革命到领导革命斗争,从建设苏维埃政权到中央政府工作,都有相当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并且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水平得到持续的提升。张鼎丞参加了古田会议,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和使命所在,深刻认识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意义。他先后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土地部长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等职务,为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和建设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率军南下解放福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领导福建军民顺利进行清剿土匪、土地改革、恢复革命老区生产,直到1954年初,他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这些丰富的革命斗争经历和领导政府工作的经验,使他对新中国建立五年后的新生国家建设中如何有效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将其与福建实际、福建需要密切地结合起来,让福建的各项建设事业起步,有深刻而务实的认识,既切合实际又注重长远的谋划。

(作者单位:中共永定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