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红色据点遗经楼
遗经楼 ■廖湘忠 我站在宛如城堡的“遗经楼”墙下,仰望土墙上无数个深浅不一的子弹洞痕,感慨这座楼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历的烽火岁月,那轰鸣的战火硝烟就在眼前一幕幕闪过...... 这座坚固的红色堡垒“遗经楼",坐落在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是永定最完整,最大的土方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历经44年,终于在1850年建成。楼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 遗经楼大门高6米、宽4米,共有328个房间,24个厅堂,2口水井,1口池塘,晒坪、草坪、石坪各1处。四周有围墙,有外大门及入门厅、正厅,左、右厅门各1个,大楼设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大门用铁皮包裹着,楼内居住了近300人。 楼内建筑设计精巧。墙体四周装有防火水槽、水塔,有2所私塾。楼体由五层的“一”字形后楼和四层的回字形与前楼围合而成,整个方楼的布局是单元式与通廊式的结合,形成“楼包厝,厝包楼”,门中有门,楼中有楼,形成一座城堡。 翻开封存的历史,可以重现遗经楼那激荡风云的岁月。 1928年春,高陂为了准备武装暴动,建立起农民自卫军3个排,共有百余人。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永定后,组建了太平区赤卫营。国民党反动派数次组织各地民团“围剿”赤卫营。在敌众我寡的危急关头,遗经楼敞开大门接纳赤卫队员,赤卫队员化装成老百姓,隐藏在遗经楼内。同年底,反动民团获得消息,便纠集上百人攻打遗经楼。呼啸子弹像雨点一般射向遗经楼,子弹只在墙上留下深浅不一的洞痕,民团束手无策,又调来大炮轰炸大门。除了在墙上和紧闭的大门上留下累累弹孔外,大楼固若金汤。经过几天的围攻,敌人不但没有抓到一个赤卫队员,反而被楼内的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拿起武器通过碉楼的“四点金”和护门孔往外射击。敌人只好集中火力向大门射击,大门丝毫无损,不得不抬着尸体垂头丧气离开。 1931年3月,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太平区赤卫营有3个连,150余人,还有新十二军100团、101团的一部驻守在遗经楼内。敌张贞部、杨逢年旅对遗经楼发起猛烈进攻,红军毫发无损,数百红军在楼内坚守数月。敌人分成数路包围强攻遗经楼,为确保红军将士安全,上级命令,红军才撤出遗经楼。 1931年6月,为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红军在闽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虎岗前哨阵地高陂上洋设立炮台,红十二军的一个团和永定独立团驻扎在遗经楼里,守卫闽西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南大门。国民党第49师以几倍的兵力攻打红军驻地遗经楼。敌人先用火攻不成,又用炮轰遗经楼,仍然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又想出一个绝招,用棺材装炸药轰炸大门,连炸三次,大门都没有炸开,只在门边崩塌一角,遗经楼依然固若金汤。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高陂地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1935年2月,张鼎丞回到永定领导游击战争时期。同年5月,永太游击队80余人在马永昌(政委)、张东秀(队长)、江文波(副政委)带领下,配合红八团三连,运用奔袭战术,一举歼灭大洋坝民团50余人,从而发展了岩、永、杭边游击根据地。遗经楼实际成了革命的据点,常有红军、游击队员入驻。同年5月,国民党军时常袭扰遗经楼,然而,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敌人连续包围攻打两个多月都无功而返,只好撤回营地。遗经楼有效地保护了一批革命有生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