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师俭楼忆往昔 ■ 刘巍 追随初冬的暖阳,我踏上了探访永定区合溪乡师俭楼的红色之旅。这座古朴的革命遗址,静静地伫立于中央红色交通线上,不仅见证了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更镌刻着毛泽东同志在合溪留下的难忘足迹。 站在师俭楼前,抬头仰望,大门上方“乾峰拱秀”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与层峦叠嶂的山峰遥相呼应,高高翘起的檐角,宛如飞鸟展翼,欲振翅高飞,仿佛在诉说革命的不屈与顽强。远处的枫叶已悄然换上红黄盛装,宛如绚丽的画卷铺展在黛色山峦之间,为这静谧的景致增添了几分勃勃生机与盎然活力。 师俭楼始建于清代,历经风雨洗礼,愈发显得坚韧不拔。步入厅堂,楼内大部分居民已搬出,只留下光滑的石阶和斑驳的墙面,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不朽传奇。1929年10月上旬,毛泽东化名“杨引之”来到这里,一边治病休养,一边指导地方政权建设、巩固和扩大红色区域。 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经过精心调治,病情已基本痊愈。离开合溪之际,他特意嘱咐贺子珍留下银元,以感谢楼内吴细妹的悉心照料,这段佳话穿越岁月长河流传至今。在楼内一位赖姓老人的指引下,我步入毛泽东同志曾经居住过的侧房。一张旧木床、一张旧木桌,让我的思绪穿越回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一代伟人虽然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身处与外界隔绝的大山深处,面临着重重困难和生死考验,但那份对革命的执着与热情却从未有丝毫减退。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依然坚持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形势,指导地方革命政权建设,探寻中国革命的方向与未来。 步出师俭楼的侧门,远处红黄相间的枫叶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恰似“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诗意写照。相传,1929年重阳节前后,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正是坐在师俭楼侧门前的石板上,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细赏溪流两岸黄花簇拥,顿觉心旷神怡,豪情勃发,催生了填词的灵感。随后,他前往已经解放的上杭县城,在临江楼触景生情,欣然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采桑子·重阳》。 驻足师俭楼前,回望那幅字迹遒劲有力的《采桑子·重阳》词作,我仿佛看到了毛泽东挺立于汀江之畔的伟岸身影,眺望江天寥廓,细嗅黄花芳香的场景。他的那份豁达乐观、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恰如师俭楼一般,历经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