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振成楼,一座“会说话 ”的土楼

2024-12-17 10:43:16 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振成楼,一座“会说话 ”的土楼

■ 苏冠生

这座土楼外形似一顶古代官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楼内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楼内楼外的门框、石柱,遍布着字体隽秀的客家楹联,是这座土楼特殊的“会说话”的文化符号。

这座楼内环的门额上留有“干国家事,读圣贤书”的楹联,联语内容,代表当时有识之士的一般志趣,他们的崇高理想,就是“治国平天下”。所谓“干国家事”,不外乎干这些事,而这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方略,都来自古代圣贤的著述,所以,必须“读圣贤书”。

一百多年前,清末举人林绍连为这座楼外大门撰书了一副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严正纲纪,贯彻施行,乃治国根本,是最主要的“国家事”。古人把“德”看成“得”,认为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事会心有所得。这是实现“振纲立纪”远大抱负的必备条件,而要具备这个条件,须“读圣贤书”。此联首字嵌“振成”,故名“振成楼”,它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耗资约8万光洋,历时5年建成。

楼内书声琅琅,一心只读圣贤书。“振作那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楼外清风袅袅,笃定只干国家事,“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初春,桃红柳绿;盛夏,硕果累累;金秋,丹桂飘香;暮冬,寒梅绽放。村头,古榕遮天蔽日,四季常青;村口,妈祖庙香火缭绕,熙熙攘攘;村尾,日新学堂古朴雅致,别有韵味;溪旁,古老水车宛若年轮,转动着静好岁月。

除夕夜,楼内张灯结彩,家人围桌而坐,一起吃团圆饭。父亲轻轻制止了嘴馋、贪食的顽童,教育孩子要尊老谦让,让爷爷奶奶长辈先起筷夹食。一双筷子,穿越千年,承载了启迪、传承、明礼、思念、睦邻、守望和感恩,蕴含了土楼人家的情感和记忆。

楼外有座“月娥桥”,又叫“外婆桥”。20世纪二十年代,江月娥为抚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经常为别人挑货挣点脚力钱,独自带大了五个孩子、三个外甥,并把这些孩子都培养成了有用之才,她用弱小的身躯支撑起了一片天。20世纪六十年代,她的一位外孙,专程回到家乡修建了这座桥。她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精神一直温暖着四里八乡的百姓。

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因,何为果,何为贪婪,何为知足,何为成功,何为失败,古榕缄口,妈祖无语,溪水淙淙。人生在世,本自非常,“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言法行则,福果善根”。

当晨雾散尽,暖阳升起,泡壶清茶,独自品味夏同和那“春托风生,兰知领未?静无人至,竹亦欣然”的高雅意境,带你走进“会说话”的一座土楼,尽情享受“林与山幽,不知年岁;竹随风静,可以晤言”的惬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