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元宵节庆:闽西大地响欢歌
芷溪花灯。胡家新 摄 ■王小庆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作为中国春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也一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一成就不仅是对闽西客家传统社会智慧结晶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大地上的民俗风情和人文魅力。 抚市走古事是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这项流传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抚市镇及其周边“八坊”(怀光、南阳、仁里、中寨、里龙、池坑、寨前、水尾)的民俗活动,不仅是对祖先智慧的继承,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承载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 抚市走古事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一传统活动从不间断,每年元宵节前后,抚市镇及周边地区的居民都会热热闹闹地举行迎花灯和化装踩街的庆典。抚市迎花灯最显著的特点是与舞蹈紧密结合。别处迎花灯,除龙灯外,一般是人提着灯行走。而抚市则不然,上街迎花灯时,人们擎着形形色色的大小花灯,边走边舞,且舞姿优美,队形变化。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使整个活动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常见的节目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和合仙、夫妻观灯、盲人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梁哥、士农工商四民乐业、渔樵耕读、带子转门、赵颜求寿、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嫦娥仙子、春秋架等。这些节目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演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戏曲元素,也有现代的艺术创新,使每一个节目都充满新意和看点。 客家先民自西晋以来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南迁,每一次迁徙都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他们将中原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带到了南方,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同时吸收了闽越、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闽西客家文化。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这些文化元素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连城县的姑田镇也有一项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元宵节庆活动——姑田游大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数百名村民会共同制作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大龙。这条龙由竹篾编织而成,外面包裹着色彩斑斓的绸缎,内部则安装了大量LED灯。夜幕降临,伴随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游大龙活动正式开始了。只见那条巨龙缓缓升起,如同从深海中苏醒过来一般,慢慢地舒展着身躯。龙身在灯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犹如一条真正的神龙穿梭于云雾之间。村民们手持火把,簇拥在大龙两侧,跟随其后的还有舞龙队、舞狮队以及各种民间艺人的精彩表演。整个队伍沿着预定路线行进,沿途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大龙,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老人们则在一旁静静欣赏,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这一刻,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感受到了来自心底深处的感动与喜悦。 除了壮观的游行和表演,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中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连城县庙前镇芷溪花灯。芷溪花灯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闻名遐迩。民间艺人用纸、布、竹等材料精心制作形态各异的花灯,有的像盛开的花朵,有的像飞翔的小鸟,还有的则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每盏花灯背后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期许。当夜幕降临,成千上万盏花灯同时亮起,整个村庄顿时沉浸在一片温馨浪漫的氛围之中。游客们穿梭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感受那份来自心底深处的宁静与喜悦。 芷溪花灯之所以能够如此精美绝伦,离不开民间艺人的辛勤付出。从选材到成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的态度。首先,艺人们会选择质地柔软且易于塑形的材料,如宣纸、丝绸等,作为花灯的外皮。然后,他们会根据设计图纸,用竹篾或铁丝搭建出花灯的基本框架,再将外皮仔细地黏合上去。接着,就是最为考验技艺的部分——装饰。艺人们会运用剪纸、绘画等多种手法,在花灯表面刻画出各种图案和文字,使其更加生动逼真。最后,还会安装明亮的LED灯,让花灯在夜晚也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莲花灯,寓意长寿健康的寿桃灯,还有讲述民间传说的生肖灯......每一盏花灯都是一件艺术品,吸引着人们驻足欣赏。 翻开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历史画卷,那是一幅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皇皇大书,无论抚市走古事、连城姑田游大龙,还是芷溪花灯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仅是闽西客家元宵节庆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每一项活动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见证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伟大格局。在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