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巫宜福(1772—1844),字鞠坡,永定金丰里泰溪(今龙岩市永定区大溪乡)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殿试为二甲进士,后入选为翰林院编修,在院内国史馆任纂修。明清两代,永定有翰林12人,其中编修3人,巫宜福即为其中之一。巫宜福素以清高自许,供职年余,因不屑于买官晋爵,被以“兄弟同朝为官(胞弟宜禊同官翰林院),宜一人事君,一人回乡事亲”为由,告养在籍,从此绝意仕途,隐居家园。其修订的道光版《永定县志》“深合史例,具征远识”。文章博雅,邑中碑、铭、序、记、联语多出其手。百余年间一直为永定士人所敬仰,父老乡亲喜称其为“翰林公”,至今民间仍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美谈。 家风严肃 满门俊秀 巫宜福的祖父巫应秋,字怀献,号桂苑,二十岁博通经史,补博士弟子员。据《永定县志》记载,应秋在金丰里苏氏山斋教授学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出岁贡。巫应秋性至孝友,治家严肃有方。长子少白、次子维咸在河南襄城、新郑知县任上时,巫应秋写信告诫他们:“吾贫寒之士,固无由毁家纾国,然端正之儒,决不容瘠国肥家。敬事后食,人臣常轨耳。无尺寸裨于民社而琐琐自肥,子舆氏所悼为失心,可不惕哉?”教育儿子做官应当清廉端正,而不能贫国肥家,要做一个忠臣,为百姓民生而努力。又常警诫后辈应当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在他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下,“巫氏科名,一时称盛”。 巫宜福的父亲少白,乾隆四十四年乡试中式举人。乾隆六十年(1795)会试后赐封为皇清太史,曾任河南襄城县令。任职期间大兴文风,有“砥柱之功”的美誉。他教子有方,四子(宜福、宜耀、宜禄、宜禊)均成才。 巫宜福之叔维咸,字乂轩,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于乡。乾隆六十年出任河南新郑知县,后改任建宁、晋江、仙游教谕。 巫宜福之叔绳咸(应秋第五子),字佑堂。生性聪颖,二十岁即教授生徒。侍奉父亲,“每黎明,必至寝所,尝食侍膳。晚安枕席,必待父垂问其自己及生徒功课方罢,穷年无间。生平以身示教,无疾言遽色,人皆爱敬”。嘉庆十三年(1808),绳咸中吴信中榜殿试三甲进士,任赣榆县(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知县。“到任即查拿盐枭及衙蠹累民者”。 巫宜福,嘉庆二十四年(1819)殿试二甲,授翰林院编修,在国史馆任纂修。著有《木屑篇》行世,民国《永定县志》还留存着他撰写的传记3篇、记叙文2篇、《无可恃斋偶笔》4则,为地方文化保存了珍贵的资料。 巫宜福胞弟宜禊,字雨池。自幼“聪颖好学,才华飙发”。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次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后授礼部主事,历任浙江御史、山西道御史、江苏苏松泰道道台等职。在道台任上,与湖广总督林则徐厉禁鸦片,缴毁英商烟土数万箱。后寓居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 秉性刚直 高洁如梅 嘉庆二十四年(1819),巫宜福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中第一百六十一名贡士。接着殿试榜列二甲,赐进士出身,授官翰林院编修。他的胞弟宜禊比他早两年就中了进士,巫宜福在翰林院供职年余,当时兄弟两人同官翰林院。一年多后,翰林散馆,按规定巫宜禊庶吉士任满,就要离开翰林院,改派别的官职。 其时,清廷政治腐败,官场中贿赂盛行。吏部桂侍郎生性贪婪,肆无忌惮,朝臣都敢怒而不敢言。翰林散馆前夕,桂侍郎串通僚属打算从中乘机捞一把。 一天夜里,吏部狐郎中到巫宜福家中道:“翰林院庶吉士不久散馆,令弟宜禊升迁在即,究作何种安排为宜?桂侍郎特着仆前来向太史求教。”巫宜福听出了弦外之音,然而他还是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庶吉士散馆,朝廷自有制度,量才录用,秉公安置。桂侍郎如此关怀,令人感激。仆与宜禊虽属兄弟,但私不妨公,对此实不敢有任何要求。” 狐某听到引不出任何线索来,暗暗思忖,可能此人不识抬举,于是说道:“令堂年老在籍,无人侍奉。日前部里审议,有人主张太史兄弟应该一人事君,一人事母,庶可忠孝两全。”呷了一口茶,又说:“但是桂侍郎素仰太史才华出众,令弟文采非凡,俱为稀世之珍,应为朝廷效力,不当投闲置散。倘太史能念及桂侍郎怜才之意,则彼当不辞多费心力,商诸尚书,面奏皇上,使令弟得以指日高迁。不知尊意以为何如。” 秉性刚直的巫宜福越听越气,强行按捺住心头怒气说:“家母在籍,家人定省无疏,仆兄弟秉承母教,矢当尽忠职守于朝廷。至若‘一人事君,一人事母’之说,实违母心;然在仆则毫无所谓,一切全凭圣上裁夺。”随即起身拱手道:“承桂侍郎垂爱,不辞代为奔走,其实并非仆所敢寄望。请上复侍郎大人,倘勾通关节之说一旦外传,则既辱天官之美誉,更有损皇上之英明;在仆则将被讥为买官晋爵;此非士人所敢为!”是夜,巫宜福徘徊难寝,伏案写下了《感事》诗一首,其中有这么两句: 梅瘦自怜冰玉洁, 道高何怕鬼狐狂! 不久,翰林散馆,庶吉士改派新职。巫宜禊被派为礼部主事。巫宜福则仍供职翰林院,平安无事。 不料过了一年多,巫宜福那首《感事》诗传到桂侍郎手里。“鬼”谐音“桂”,“狐”则暗指狐郎中。桂侍郎勃然大怒,以巫宜福和弟弟巫宜禊(时任户部主事)同在朝为官,宜一人事君,一人回乡事亲为由,奏准道光皇帝撤了巫宜福的编修职务。此后巫宜福绝意仕途,归隐乡里。 热心桑梓 急公好义 巫宜福自京城回乡后,隐居大溪。因为人正直、处事公正,又热心桑梓、急公好义,经常为乡亲排忧解纷,因而声望很高。 东成楼坐落在湖坑镇南溪南江村桥子头。这座楼建筑得很特别,是八角形的,人们又称它为“八角楼”。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东成楼择基兴建时,原规划为四方楼,因方形的一角恰好对准本村一块墓地。这墓地为“猛虎下山”形,而相对的一角恰似拉满弓弦的箭簇对准虎头一样。东成楼砌石基时,墓主一方极力阻挡,不准基建。双方互不相让,一时僵持不下,几酿成仇。这时,有好心人建议,约请“翰林公”巫宜福出面调解。建楼主人于是登门拜访,请求他调解争端,他欣然前往。 巫翰林在南江村桥子头落轿后,茶都顾不上喝一口,就到实地进行踏勘,果然看到新楼基的一角,好似弓弦上的利箭一样对着墓地当头,实为乡间风水之大忌。同时,了解到楼主除此地建楼外,别无选择。他分头找了墓主和楼主,征询双方意见后,把双方有关人士邀请前来协商。他规劝双方首先要以团结和睦为重,妥善解决纷争。经他一番耐心劝说,双方都表示尊重他的调解后,巫翰林便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对准墓地的楼角裁角取直,削去箭头,这样既不影响风水,又保留了宅基地。同时为使建筑整体协调,干脆把其余三个楼角一起裁角取直,把原来规划的四角楼改为八角楼。双方都乐意接受他的调解,皆大欢喜。于是,建起了这座八角形的东成楼。东成楼是永定方形土楼变异的一个典型,为永定客家土楼增添了风采。 道光十年(1830),永定知县方履籛倡议重修《永定县志》,特聘其为总纂,其删削旧志冗长部分,增入明代赋役资料“以验时政”,又将人物传记重新分类并予增补。后人评议其修订的旧志为“深合史例,具征远识”,与王见川编撰的乾隆版县志同为《永定县志》中的上乘之作。 万应茶饼 京城扬名 据《永定县志》(1994版)记载,巫宜福与永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采善堂万应茶还有一段故事。 “万应茶饼”始创于清嘉庆年间。永定著名老中医卢福山在漳州执医制药,依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30多种地道中药材制成“万应茶饼”,并在漳州设药坊生产。该茶饼对多种外感和消化道疾病颇有疗效,行销甚广。道光元年(1821),巫宜福回乡省亲,采善堂万应茶饼创始人卢福山之子卢宏汉专程上门拜访,并赠他万应茶饼。巫宜福回京城后,适值京城瘟疫流行,便取茶饼为患者施治,服用者药到病除,万应茶饼因而名声大振,销量剧增。他亲自书写“採善堂”三个大字,题五律诗一首,寄赠给卢宏汉。宏汉将巫宜福写的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匾额挂在药店中,世代相传。诗是这么写的: 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裁。桔荣先荫外,药引上池来。驱疫千金换,通神六气归。 枕中宜宝贵,知是济时才。 诗附序:“採善堂卢宏汉,名医也。创制万应茶饼,著有疗效。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裁。” 归隐乡里 以联名世 巫宜福善于创作楹联,所创作的楹联,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如忠孝节义、缅怀祖德、纪念先贤、修身养性、勤于耕读等,教育意义十分深远。 传说,巫宜福还参与设计建造奎聚楼。该楼坐落在湖坑镇洪坑土楼群,是土楼中唯一的宫殿式方楼,有“布达拉宫式土楼”之美誉。大楼落成时,巫宜福撰写了多副楹联赠与楼主林奎扬。其中青石门框厅门两边镌刻楹联: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入则笃行出则友贤 横批:是亦为政 该联内涵丰富,洁雅庄重,堪称传世经典之作。上联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下联出自荀子《子道》。大意是:以静思反省来修养身心,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的传统风尚来培养自己,使自己的品德变得高尚起来。在家要做到敦厚,在外要结交贤良的人。横批出自《论语》,意思是为人处世要忠厚诚实,与人为善,虽然没有做官,实际上也是一种参加政治的方式。这副楹联既是期望楼主人树立正确的理念,同时亦是巫宜福心境的写照。 2001年6月,奎聚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7月,作为福建(永定)土楼洪坑土楼群的组成部分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台湾彰化县鹿港镇有座定光古佛庙,是台湾省三级古迹,正殿挂满的横匾、楹联大多是清代官员题赠。其中正殿定光古佛尊座两侧有一幅木雕黑底金字的楹联,是巫宜福、巫宜禊兄弟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所题赠的,书法苍劲挺拔: 活百万生灵迹托鄞江留一梦, 觑三千世界汗挥线地有全人。 清乾隆末期大溪乡建造清风亭,巫宜福为凉亭撰联四对,每联都嵌入“清风”二字。 清听松声留过客,风随花影送行人。清静关山皆客路,风尘名利亦征程。 清荫一亭,客到浑忘六月;风声满树,松封亦足千秋。 清且涟漪清且直漪,到此间水秀山明,热心人也带几分清兴;风其吹女风其漂女,坐定后高吟长啸,行路客怎禁一种风流。 最后的48字长联一连嵌入3个“清风”,把清风亭优美如画的风景和行路过往的各种各样风流客人都描绘得有声有色,确是难得的好对联。 巫宜福不仅善于作楼台庙宇对联,地名联也作得惟妙惟肖。如他以永定地名作的对联: 筀竹当风,白叶吹落坪水;湖坑崩坎,万石泡出大溪。 把永定筀竹甲、当风凹、白叶凹、坪水坑、湖坑镇、崩坎下、万石村、大溪乡等8个地方名巧妙地串成一副对联,堪称绝对。 巫宜福故居太史第,又称魁星阁,坐落于大溪乡巫屋梅子潭畔,是巫宜福依据父亲的选址于道光年间以薪俸所得兴建的。据传,民国以前,但凡经过其门者,文官须下轿、武官须下马。 故居大门朝南,门楣上方镶有大石板,阴刻“太史第”三字。门联阴刻于门柱中,为巫宜福所撰: 结庐在心境,舒文广国华。 门楣上方有一巨大的圆状花格窗户,窗户上方有“魁星阁”三个斗大的字,系巫宜福手书。太史第因后代外迁等原因,长期少人居住,逐渐走向式微。 (执笔:中共龙岩市永定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钟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