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一栋书院 一座丰碑

2025-02-25 09:53:56 吕庆昌来源: 闽西日报  责任编辑:   

一个朝霞灿烂的早晨,我与几位文友驱车前往永定田地村,参观以世界著名生命科学家郭申元博士名字命名的申元书院。

车至田地,远远看去,一座设计新颖、具有现代气息的高楼拔地而起,为这个远离城镇的小山村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就是申元书院。

在书院,我们拜见了郭申元博士的父亲、著名历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郭志坤先生,并聆听了这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前辈的讲话,加深了我对申元书院的认识,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我感觉:这座高高的建筑,不仅是一栋书院,是一个课堂,还是一尊航标,更是一座丰碑!

申元书院是由郭总编个人出资创建的。在六层楼的展厅里分设了汉字馆、先贤馆、通史馆和帝王馆等,收藏图书五万多册、书画一万多件、各类拓片1000多幅,都是郭老先生60多年心血的积累。不仅书院珍藏的内容使我受教育长知识,而且就书院的建筑设计和布展的风格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展厅的布局,曲折迂回,蜿蜒别致,初看只觉得风格独具,却不知它的含义,经郭总编指点才知道:曲折的造型是一个个六角形,组成了像蜂巢似的形象,寓意参观者犹如蜜蜂前来采蜜,吸取营养;而蜂巢造型又是郭申元博士研究的生命科学中DNA的标志符号,这样的设计又增添了纪念郭申元博士献身科学的含义。

书院是座丰碑。郭志坤、郭申元父子辉煌的业绩和勤奋好学、爱国爱乡的崇高风范使人感动,令人敬仰!

郭总编生长在田地村,这里远离县城,但山村里飞出了金凤凰,他最终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历史学家、出版家。他的著作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中国宣传史》等四十一部,主编策划了《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断代史系列》等八十一部。古稀之年从总编岗位退下后,他仍被上海市政府聘为文史馆员。

郭申元博士小时候喜欢听爷爷讲闽西红军的故事,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喜欢观察蟑螂的生活习性,逐渐到热爱生命科学;申元16岁时,他的一位老师因患癌症英年早逝,申元在悲痛中立下誓言:要攻克癌症。他发奋读书学习,19岁时远渡重洋,只为追求科学,为祖国而学。他十分珍惜国外有利的学习条件和宝贵的时间,刻苦钻研,埋头工作,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经常忘了吃饭睡觉。他先后在美国权威杂志《细胞》等刊发六篇论文,其中三篇为第一作者。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生命科学组织的关注,许多机构都以优厚的待遇来聘请他,但他不求高薪,不图享受,不拿绿卡,不留恋国外的灯红酒绿,只是埋头科研。由于他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尽管身患重病,也坚持不懈,刚做完大手术没几天,就赶回实验室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达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崇高境界。他的精神感动了他的同学、同事和导师,大家称他是“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是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当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为时不久,就冲破重重阻力,坚决要求回到祖国,他说:“死都要死在中国。”并想方设法把他的科研成果带回中国。他回国的第三天就不幸在上海去世,年仅29岁!他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乡爱国的崇高精神和情怀,令人敬仰,催人泪下,感天动地!

郭志坤总编用60多年心血收藏的数万件珍贵的图书资料,外国人出高价购买,但他不受重金的诱惑,不愿意让国宝流入异邦。儿子申元去世后,郭总编强忍着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将他数十年收藏的数万件珍贵书籍字画运回田地村,无偿捐献给家乡,再倾注几十年的积蓄,在家乡建起了这座六层楼的书院,并用儿子的名字将书院命名为申元书院,把数万件珍贵的书画拓片永远保存在书院,保存在祖国,让家乡人民世代学习传承。

郭家父子这种高尚的品质和辉煌的成就,融入了申元书院,刻录在这座闽西红土地上高高耸立的丰碑上!

仰望着申元书院大楼,我觉得她又像一尊航标,指引着人们在生活的海洋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书院设计颇具匠心,外墙尽染金黄色,且镶嵌各种字体的“读书”两字,寓在呼唤“读书报国”;每个阶梯书写名言佳句,意让参观者践行中华美德。院中的展示还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起跑线”和“跑道”的内涵。

郭总编父子成才成功的范例指引我们:要成才,要成功,不能只是在一段时间中努力,而应该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地、终身地拼搏奋斗。

走出申元书院,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静。回头仰望,在蓝天白云之下,申元书院高高地耸立着,那面设计现代的玻璃幕墙,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