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新闻网欢迎您!

回忆儿时故乡元宵节闹花灯

2025-03-16 11:02:02 赖铭传来源:   责任编辑:   

回忆儿时故乡元宵节闹花灯 

春节期间,看到家乡虎岗镇发出的闹元宵活动预告,心潮澎湃,脑海里涌现了一幕幕少儿时代看到的家乡以晏田祠为中心举行元宵节“闹花灯”的盛况,禁不住以手机短信形式向几位好朋友述说了这些盛况。

我家乡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虎岗镇虎西村大竹园,这里是1519年由本区汤湖祖地到虎岗开基的松阳赖氏第十一代晏田公后裔集中居住地。晏田公另有一子去长汀谋生并开基,后当地被称为赖坊,其后人已来虎岗认祖归宗。晏田祠在1930—1931年间是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交通大站所在地和毛主席旧居,如今被列为永定区重要红色基地。

大竹园闹花灯历来很精彩,新中国成立前就远近闻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改善,搞得更加出色。我从小就知道,元宵节时,远近亲朋好友纷纷来大竹园看“闹花灯”。嫁出去的女儿们也多半会携儿带女回娘家观看。闹花灯的项目有舞龙灯(家乡叫“穿龙灯”)、舞狮(家乡叫“打狮”)、化装游行(家乡叫“装故事”)、武术(家乡叫“打拳”,包括表演“耙头钩刀”和棍棒)等等。另外还专门在晏田祠前大池塘临时搭建彩船,供十番队演奏名曲,并让两个男孩化装成一对恋人对唱“船灯歌”,其形式有点像安徽等地的“对花”。活动高潮是最后的放焰火(家乡叫“烧花”)。焰火年年都是由本村老屋下一个能人(绰号放牛仔)制造的,将它挂在池塘前很高的木椿上,花样有鲤鱼吐珠、猴子撒尿等八九层。“烧花”时,舞龙灯和舞狮者要冒着倾泻的火花从下面表演着通过(叫“食花”)。

我觉得家乡闹元宵最有特色的项目除“烧花”外是“打狮”和“装故事”。

“打狮”要有表演场地和锣鼓队伴奏。一般是就近找个晒谷场,观众围成一个场子,周围有两三只装着易燃老松木、带长柄的可移动铁篮(我不记得叫什么)燃烧着照明。演员一般有四人,即狮头、狮尾操纵者及逗狮的“弥勒”和活蹦乱跳的猴子(猴子就像京剧里插科打诨的小丑,有时甚至有两只,有时却可能一只都没有)。扮演者都是农民,但有段时间我的一位老师也扮过猴子。我们这里的“打狮”是有固定“剧情”的。我小时看不太懂,但记得“弥勒”一手摇扇一手拿着竹叶状的物品引诱狮子,逗得狮子一会儿在后面追,一会儿在前面拦住他搜寻。猴子则在旁搔首弄姿,蹦跳助威。最后东西终于被它找到并且吃掉了,气得“弥勒”把它打了一顿。自始至终相伴的锣鼓声根据表演动作需要,有急有慢,有高有低,有起有伏,鼓与锣、钹等配合默契,就像音乐伴奏一样动听!我至今还记得不少鼓点,并能用嘴模仿出来。

“装故事”实际上是元宵游行的一个组成部分。虎西晏田公后裔分别住在互相毗邻的几个自然村。其中人数最多的依次为阳公堂、老屋下、汉阶楼......前面所说的穿龙灯、打狮、打拳都是阳公堂的传统节目,晏田祠近旁的老屋下则主要负责组织十番演奏、唱船歌和准备焰火等。由于元宵节要朝拜和祭祀开基祖,并于午夜时分在晏田祠前举行最精彩的“烧花”,所以离晏田祠较远的阳公堂等地村民便要结队前往,这就是元宵游行。毋庸讳言,我的出生地阳公堂的元宵游行是最受欢迎的,因为游行队伍中除包括龙灯和舞狮队外,还有独特的“装故事”。我从很小时就参加这种游行:刚懂事时由父亲抱着;六七岁后“骑”着马灯跟着;上学后还当了一次“演员”。我记得装扮的人物各种各样,用后来的话说,是士、农、工、商、渔、耕、读、新郎、新娘、媒婆都有。我那时分不清谁是什么身份,只看到几乎没有化妆的男女老少穿着不同服装,带着自己准备的道具(犁耙、箩筐等),每个角色都由不同年龄的男子自告奋勇担任(因为那时还没有妇女敢于这样“抛头露面”)。他们的装扮让人一看就忍俊不禁。自告奋勇者中有的颇出乎我意外,如一个平时不多说话的邻居要求扮农妇,我的当过农会长的叔父要求扮撒谷种的老农。装扮者的“台词”一般不统一规定,在路上各说各的话逗笑(当然都是好话)。锣鼓队、舞狮队、龙灯走在前面。手提各种花灯的儿童跟随在后,其中有的“骑”着前面说的马灯,实际上是将糊在一起的马头和马身别在腰前,马屁股别在腰后。从阳公堂到晏田祠距离约一里,沿路锣鼓喧天,鞭炮声此伏彼起,好生热闹!有一年,我(当时大概上小学三四年级)被选去扮“大学生”。那时村里还没人上大学,“导演”不知该怎么装扮,就给我戴上荷兰帽(礼帽)、平光眼镜,还贴上假唇髭。“导演”认为大学生要骑马,但南方没有马,只好让我骑一头有人牵的大水牛。大家看到我的装扮都哈哈大笑。一行人在无比热闹的气氛中,各自按扮演的男女老少说想说的话,顺大石路向晏田祠行进。大家都走路,只有我享受骑牛的待遇,感到很惬意,甚至有点自豪。快到晏田祠时,由于人特别多,鞭炮特别响,水牛受惊突然跳起来,把我抛到地上。大家都吓坏了,幸而一直有人牵着牛,我也比较敏捷,所以没有受伤。那头经不起考验的水牛自然出列了,“大学生”也只好步行完成了游行......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趣。

闹元宵过去都由族人课钱自发举行,如今镇上也参与组织,这一很有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后一定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