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加强宗祠规范管理的思考 ■ 刘永良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宗祠”一词首次出现在里面,要求“加强宗祠规范管理”。这一政策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宗祠,又称祠堂、家庙、祖祠,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家族议事、执行族规家“法”、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宗祠,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家族血缘关系的象征与精神纽带,代表着家族的尊严与荣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精神图腾的角色。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家族的情感与记忆。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宗祠,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重构。 从宗祠的作用来看,宗祠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家族成员联系的纽带,宗祠中所蕴含的家训家规,是家族成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通过科学保护、规范管理和文化传承,宗祠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为弘扬家族美德、促进社会和谐、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要建立健全运营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宗祠管理章程,明确宗祠的管理机构、职责分工、祭祀活动安排、财务管理制度等。 要加强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大对宗祠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整理家族历史资料,修缮宗祠建筑,保护宗祠内的文物古迹,并通过举办宗祠文化展览、家族文化讲座、传统技艺培训、家族楷模人物宣传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宗祠文化,传承家族精神。 要创新宗祠活动形式。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外,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家族文化节、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吸引更多的家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参与其中,增强宗祠的活力和吸引力。 此外,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宗祠可以与当地政府、社区、学校、企业等合作,开展文化交流、社会公益等活动,提升宗祠的社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