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青溪村沙岗头码头,交通线上走水路由此转为走陆路。 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又一次应邀来到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所在地——青溪村。 1930年代初期,在周恩来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由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到中央苏区之间建立了几条秘密交通线,其中有一条担负着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的任务,这就是人们所称颂的“红色交通线”,而大埔交通中站,则是这条“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 建立开辟 1930年春,红四军前委急需沟通同上海的中共中央的直接联系。6月,毛泽东指派卢肇西(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从永定到上海,同党中央取得了联系,向周恩来汇报了有关建立通往中央苏区交通线的问题,得到周恩来的赞许和支持。时任中共中央常委组织部长的周恩来参加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之后,从苏联回来传达共产国际批示:要求建立一条从苏联到中共中央的国际交通线。同时,他也认为建立党中央与各苏区的联络通道迫在眉睫。他强调:“宁可放弃苏区一个县,也要办好交通线。”8月,中共闽西特委也作出了建立由汕头至潮州经大埔、永定、上杭到长汀交通线的决议,配合和协助中央组建从上海到闽西苏区的交通线。10月,在周恩来的亲自组织领导下,成立了中共中央交通局,把军委交通总站和中央外交科归并交通局,指定吴德峰为交通局长。在交通局的组织领导下,经中共中央批准,调南方局秘书长饶卫华在香港建立华南交通总站,在香港铜锣湾建立了一所秘密机关和招待所。同年底,由中央交通局副局长陈刚通过黄王介然在上海中法药房的亲戚,到汕头市建立中法药房分号,作为中央交通局直属的一个重要交通站。 1931年初,陈彭年、顾玉良、罗贵昆三人被派到汕头市建立交通中站,陈彭年为站长,以开设电器材料批发行为掩护。与此同时,调杨步青(后为李沛群)到闽西任交通站长,调蔡雨青(四月后为卢伟良)担任大埔交通中站站长,调肖桂昌、谢美莲、熊志华、张超、赖义斋、涂锐添、曾友清、涂桂兰等担任专职交通员。蔡雨青担任站长期间,交通站由福建省委直接领导,卢伟良负责后改为广东省委领导。路线的走向是,上线:青溪、多宝坑、铁坑、桃坑、虎岗,下线:青溪、茶阳;再由茶阳、三河坝、潮州、汕头到香港。青溪交通站的任务是负责从青溪到上海(途经大埔县城茶阳、潮州、汕头、香港)和从青溪到闽西永定苏区(途经多宝坑、铁坑、桃坑)虎岗的交通护送任务。 交通站的护送方法是:水路用小船护送,旱路由武装护送。常备的木船有两只,一旦有任务,中站马上派交通员把小船开到大埔县城河边等待。听到远方有汽船响声就立即驶小船靠近汽船悄悄接好头,把从上海、香港等地来的人员物资从汽船上接到小船上,然后逆行30里护送到青溪沙岗头永丰客栈。由青溪到永定苏区走旱路,由交通员武装护送,为避敌人耳目,必须连夜出发,一路上尽是树木丛生的羊肠小道,加上夜间更是难走,有时遇月黑风狂、大雨滂沱,也要马不停蹄赶路。 大埔交通中站就设在青溪村的沙岗头(青溪村汀江东岸码头边上)。青溪村是汀江东岸江畔一个约200户人家的深山乡村,地处闽粤交界的江边,属国统区,邻近乡村都有反动民团,在大埔县城还驻有国民党军一个团。这些反动武装常到青溪来骚扰。当地地下党组织及交通站亦有专门配合接送的专职交通员。 大埔中站在茶阳、沙岗头等地设联络点。在茶阳开设“同丰杂货店”和“同天饭店”,由李国良、孙世阶负责。在沙岗头,当年有几间小店,有一家叫“永丰”号的夫妻店,由当地余良晋、黄亚莲夫妇负责,交通站的负责人常驻于此。这间店专门卖烧酒、糕点之类的物品,店内设有床铺可以休息,另有后门可以通到后山,遇有意外,随时可以从后门直接转入通往多宝坑的山道。来往人员在此用膳后伺机登楼转移。至今,余良晋后代仍保存着20余件当年永丰号革命文物,“永丰”号牌匾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可证当时的历史事实。 当年在青溪,负责向导护送的交通员有四人,都是共产党员,他们是余灿昌、余均平、余川生、余炽邦。还另外租雇有三条木船,管理木船的四个同志叫余家顺、余宜头、余良宜、余维基。他们也都是青溪本地人。 1931年12月,大埔交通站护送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前后,交通站又划归福建省委负责。其间,周恩来对大埔交通站十分关心。在沿途,他不顾自己劳累,时间亦短促,总是不断向陪同护送的负责人和交通员了解交通站的情况和问题,或与他们进行谈话教育,并以鼓励。到达闽西后又指示福建省委应对交通大站、中站进行适当的整顿和调整。此时正是罗明担任福建省委书记时期,为加强整顿,罗明特调原在福建省委机关工作的余仲达担任中共埔北区委书记、中央苏区交通线巡视员,并在中站成立支部。1932年2月,又在沙岗头一“永裕号”店铺建了一副站。此副站线路与原中站线路有所不同,从青溪沙岗头—岌背—花窗下—洋门—永定仙师,交通员有余加顺、余灿昌、余君开等。由于交通站经过整顿,人员作了调整补充,加强了中站党支部的领导,更加完善了保密制度,大埔中站组织更巩固了,中央苏区交通线更顺畅安全了。3月,省委先后委派杨献林、杨雄初任大埔交通中站站长,副站长是郑启彬。1933年8月后又任命曾昌明为站长,雷德兴、郑启彬为副站长。曾调动后,即由雷德兴接任,郑启彬仍为副站长。直至1934年红军长征之后。 大埔红色交通站 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 大埔交通中站,从1930年7月开辟至1935年1月长达4年多,尽管经历千难万险,但它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历史使命。 1.沟通上海中共中央和中央苏区的文件信息来往。 从1930年底到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往中央苏区之前,这条交通线沟通了上海与中央苏区的联系,保证了上情下达和下情上送,使党中央对中央苏区的情况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又使中央苏区能及时得到上海党中央的指示。 2.护送大批领导干部进入中央苏区。 据史载,大埔交通中站配合中央交通线护送干部到中央苏区,规模比较大的有三次: 一次是1930年冬到1931年春,中央调一批干部到苏区加强领导,有100多人,其中有项英、任弼时、邓发等;还有从苏联学习和旅欧学生回国的几十人。叶剑英也于1931年初由卢伟良从香港护送进中央苏区。 第二次是从1931年5月至年底,因原在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叛变,部分同志转移到中央苏区,如李克农、钱壮飞、吴德峰等。 第三次是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领导机关,由上海转移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从1930年到1933年1月,由上海经此交通线进入苏区的领导干部,计有200多人。 3.向苏区输送民用、军用等重要物资。 当时在敌人的“围剿”封锁下,中央苏区的物质条件非常困难。300万苏区人民每年需要价值900万元的盐和600万元的布,需从国民党统治区进入。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商人进入苏区经商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商人到梅县买盐,1块钱7斤,运到中央苏区1块钱卖12两。在长汀县,1块银元可买30多斤猪肉,但只能买到2两多盐,这些盐洒在30多斤的猪肉上,肉还没有咸味。药物更为奇缺。党中央和周恩来十分重视在物资方面支援苏区。特命由中央交通站沿途的香港、汕头、大埔以及苏区边境各县的党组织开设些店铺,如文具店、百货店、药物店、布匹店和电器、五金店等,利用这些店铺的合法经营,输送苏区所需要的物资。据大概的统计,这条交通线从1930年底到中央红军长征以前,先后为中央苏区运送了药物、电池、电缆、硝酸、硫酸、布匹、食盐等紧缺物资约300多吨。 4.到苏区提款也是中央交通线的一个重要任务。 1930年秋,卢伟良从闽西特委回香港时,曾带金子10多斤和大洋几百元交给在香港的广东省委。1931年吴德峰到苏区提款一次就带20万元。同年夏天,曾昌明和肖桂昌到苏区提款,在漳州的聂荣臻交给他们价值5000元的金条,带给香港的党组织。 这条红色交通线出色完成各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中央苏区和东江、梅州大埔地区的党组织及革命人民,与红色战士同心协力、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用智慧、鲜血、汗水连接成的侦不破、切不断、锁不住、打不掉的红色交通线;也是党中央通往中央苏区建立最早建立并坚持到最后的交通线。它既写下党中央、中央苏区同敌人开展特殊斗争的光辉一页,也谱写了东江革命根据地梅州各苏区地方为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的光辉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