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初溪村眺望。 □ 徐维群 文/图 又来初溪,又见小谭。文旅部助力永定区,恰逢其时,小谭是文旅部派驻永定区下洋镇初溪村挂职的书记助理。一次机缘认识小谭,他就常与我探讨初溪的旅游发展,他是外乡人如此操心,着实感动我这个本乡人。我们在集庆楼门前聊着,小谭很恳切地说“徐老师,你也写写初溪吧”。要写呢,初溪是家乡最美的村庄,这里住着我的徐氏宗亲。每回来,我都会对这里的村民阿婆叔娓说,我下洋洋堡人,我也姓徐,他们亲切招呼,真的呀,系自家人阿姑姊呢,入来食茶食茶。 初溪徐氏也是天瑞公传下,第八世常萼公之子从湖雷弼鄱坪上迁下洋瓯里再迁初溪的,有着很美丽的定居传说。《永定徐氏族谱》(2001年版)这样记载:“相传,常萼公之子一日上山打猎来到原始森林,放犬入山,只见三只鹿走进竹丛,猎犬进去找不到踪迹,人们守候整天也不见出来,疑为神仙所化的风水宝地。观溪水绕竹丛潺潺流去,四面环山,中间一块盆地,恰似九鳅落湖,山清水秀,宜人居住,利于开发,遂在此地开基创业,并将村名定为麤溪。后人因字笔繁,写不便,遂改为初溪。”初溪建村后,已繁衍21代,六百多年的历史。不管传说真实与否,初溪是徐氏祖先寻寻觅觅落下根基的最佳选择地。 我最喜初溪的村境意韵,山、水、楼、田合抱成一幅诗情画意、世外桃源的田园风光,还有一词萦绕脑海:“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境界,这是居住环境的最高境界了吧。天蓝草绿,山环水抱,楼建云间,徐氏先祖发现这块宝地,该是如何的惊喜和感恩。 初溪土楼群作为2008年“福建土楼”入世遗的楼群之一,由五座圆楼和十座方楼组成,特别是横于山间第一排的“三圆一方”,登上观景台眺望那也是气势磅礴,若说南靖田螺坑上的是“四菜一汤”,初溪土楼群可以说是一席“客家大宴”。集庆楼、善庆楼、绳庆楼、庚庆楼……都以“庆”字为名的楼群,仿佛向游人热情地奉上祝福喜庆的“客家大菜”,但这些“大菜”你不能狼吞虎咽,得慢慢品尝,细嚼之后会余味在心。集庆楼自然是“当家招牌菜”了,是初溪徐氏三世祖仲富公所建,建于1479年,每户一梯,有72道楼梯,过去我们称“忤逆楼”,用客家话戏称为“不和谐”,因为土楼里一般是一楼两三梯,相通不隔离,但这正好成为集庆楼的特色。坐于楼梯上,白天望蓝天,夜晚见星空,大厅里的大板凳,石板路,还有老旧碓子都是满满的乡村记忆,儿时意趣。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常常想让自己慢下来,最好的休闲方式不用说是找个能让人发呆的地方,来初溪吧,这里闲适自在,宁静恬然。蜿蜒的石板路与方圆楼檐是村里的美丽线条,小路向上直通楼后的梯田,那里可以吹吹山风闻闻稻香,勤劳的村民种了许多柿子呀米蕉呀南瓜呀,挂满楼前屋后。春天花草惹人,夏日蛙鸣啁啾,秋季金稻耀眼,冬时阳光温暖。上次大暑来初溪,恰遇雨天,与朋友们土楼里喝茶听雨,瓦檐落银,屋角飞花,那种雨声是落进心底的,能惹你翻起万千思绪,想起外婆雨天讲故事的样子,想起走远的时光与亲朋旧友。或者就什么都不用想,剥下一层层夏日烦躁,望向雨幕下的村景楼色,世界一片安宁。许我一段岁月,在此听风看雨,聆听楼与楼耳语,你,还没有来吗?记得我在这等你。 小谭说能来初溪也是与客家的缘分,读大学时导师是做客家山歌研究的,自己专业方向是非遗文化。他拿着把大伞每天穿梭于初溪村头村尾,楼前楼后,村民和他很熟,他总是笑眯眯地倾听他们的意见,他说旅游还是要村民动起来活起来,有适合的产业或项目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初溪、走进初溪是共同的心愿,通过各方努力前期做了“客家非遗会客厅”,央视新闻刚播出的《走进乡村看小康》直播节目初溪又上央视。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松生师傅也是初溪人,与他交谈过,他总是对土楼保护与营造技术传承忧心,是啊,永定二万多座的土楼保护是大任。文旅发展确实是系统工程,大环境好,乡村振兴唱起了主角,可要持续推进,文旅融合,还需要更好地保护文化资源和恰当的旅游定位,“大美初溪”?“诗画初溪”?“世外桃源,最美初溪”?朋友们,你觉得呢。 初溪,生态美建筑美人文美,美美皆有,尽在其中。农耕文明更是她最初的样子,秋收临近,要不来场“农耕文明嘉年华”吧,很期盼金秋初溪的美丽呢,那时我一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