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土楼活化利用何以“活”出精彩?

来源:永定新闻网 | 作者: | 时间:2024-06-22

永定土楼活化利用何以“活”出精彩?

■一村

“各位少侠里面请......”走进天涯明月刀沉浸式剧场永定环兴楼,500多年的土楼焕然一新,新业态的加入给土楼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在土楼活化利用加持下,永定土楼火爆出圈,客流量实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永定土楼游客人数高达466.14万人次,收入1.82亿元,其中土楼夜游游客数据占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今年1-4月,永定土楼群(福建客家土楼)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80%,旅游收入迈上新台阶。

所谓活化利用,是指将历史建筑的内在核心价值融入到当今普通百姓生活中,使之更适应新的时代,从而达到继承和弘扬的目的。

福建有成千上万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红色文化遗存,如何在保护的同时更好地活化利用?让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赋予生生不息的力量,赋能闽西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各级责任和使命。

永定土楼活化利用何以“活”出精彩?它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是思路要新。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更好活化利用文物指明了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就拿永定土楼来说,现存土楼23000多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是福建最为知名的文化名片之一,曾经的土楼依靠独特的外观,吸引了大量游客,但随着旅游市场发展,游客对土楼的互动性、体验性提出了更多需求,也就是说,景区里那些土楼已无法满足游客。

面对这些,永定把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分门别类进行保护与利用。世遗土楼——23座土楼“本体楼”被严格保护,只对其进行修复,不做改造。而对“非世遗”土楼,永定区提出“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思路,依托世遗土楼核心区的品牌和区位优势,把“非世遗”土楼作为撬动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点,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在保持风貌协调的前提下适当改造,满足现代需求,同时根据各楼特点或办民宿、或办展馆、或办剧场等产业项目,全面推动土楼活化利用,将土楼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是措施要实。再好的思路不落实,就是纸上谈兵。还以土楼为例,在活化利用上,永定区出台系列措施,盘活土楼。一方面组建“土楼文化银行”,采取赎买、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形式,对全区土楼资源统一管理运营,打造“外土内洋”特色民宿集群,同时,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以“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为理念,从差异性出发,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打造家训馆、家风楼、婚庆馆、忠诚馆等一批主题多元的文化展陈馆,激活乡村文脉、历史文脉。“一楼一品”,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永定区抓住文旅部对口支援的契机,积极争取将“土楼文化银行”列入对口支援重点项目计划,给予文物保护、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倾斜支持,为土楼文化银行可持续运营提供资金保障。如在文旅部牵头下,2020年,网络游戏《天涯明月刀》与永定土楼达成战略合作,依照“修旧如旧,尊重原貌”的原则,对环兴楼进行提升,通过场景复刻、奇遇剧情、运营活动等诸多手段,于游戏内重现环兴楼的风貌与客家习俗,打造“土楼+国风电竞+沉浸式剧场+度假民宿”等多元化超级数字场景沉浸式文旅项目,2022年10月开始试运营便十分火爆,让传统土楼潮起来、活起来。

三是观念要变。历史文化建筑,比如土楼,很大一部分是民居,是祖产,且住户间产权不太清晰,有些人甚至认为祖产动不得、不能改,即使同意,村民对修缮也缺乏积极性,“靠政府”思想普遍存在,无疑给修缮和活化利用带来困难。

土楼有人住,有人养,才能千年不坏。那么,如何在保存乡土气息的前提下,综合提升人居环境品质,让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谐统一?在土楼活化利用上,永定区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而是想方设法做好群众工作,提高原住民认识, 提升保护自觉性,从“要我保”变成“我要保”,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双管齐下,共同发力,实现两全其美。如湖坑镇南江村,通过改善环境、众筹融资、品牌引进等方式,走出民宿经济“新路径”,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也为当地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做活文物,做活产业,需要情怀,更需担当。活化利用,要求各级干部脑袋瓜子“活”起来,腿脚“活”起来,嘴巴子“活”起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让更多历史建筑、红色遗存活起来,用起来,共同书写福建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

永定土楼活化利用实践做法或许值得各地参考与借鉴。